上世纪70年代,牡丹江市市长李昌平进京看病,突然晕倒在东安市场门口。同伴一时着急,给二炮司令部打去电话,讲:“请于敬山副政委(1964年少将)接电话。”很快,于副政委乘车赶来,喊:“快把我的战友抬上车。”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牡丹江市市长李昌平突发疾病,进京就医。谁知刚到北京东安市场,李昌平就晕倒在地,情况十分危急。同行的工作人员见状,顾不得许多,赶紧向周围群众求助,并拨通了北京二炮司令部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我是二炮副政委于敬山,请问您有什么紧急情况?" 原来,李昌平和于敬山是多年的老战友,早在50年代朝鲜战场上,两人就曾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6团正浴血奋战,阻击敌人的疯狂进攻。李昌平是该团的政委,于敬山是师里的领导,两人常常一起研究作战部署,讨论如何鼓舞士气。战斗间隙,俩人就躲在战壕里,一边喝着从老乡那里弄来的高粱酒,一边畅聊家乡的变化,想象着胜利后祖国的美好未来。 转眼战争结束,志愿军凯旋而归。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军队开始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国家建设。第42军决定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出众的年轻干部到东北各地,担任领导职务。李昌平就名列其中,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工作。得知噩耗后,时任军政治部主任的于敬山特意赶到驻地为李昌平送行。望着李昌平远去的背影,于敬山热泪盈眶,他知道,老战友将在另一个战场上继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李昌平到牡丹江工作后,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夙兴夜寐,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工作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需要支援,他就第一个冲在前头。就这样,李昌平带领牡丹江人民战天斗地,大兴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建起了一个个工厂企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夫不负有心人,牡丹江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繁重的工作压力和超负荷的运转,渐渐掏空了李昌平的身体。一次次的因公积劳,让他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但他从不在乎,依然日夜操劳、尽心尽力。 就在李昌平晕倒在东安市场门口的紧要关头,同行的工作人员一时慌了神,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们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北京的二炮司令部。电话里,他们向二炮副政委于敬山少将简要说明了李昌平突发疾病的情况,希望能得到帮助。 于敬山闻讯大惊,他跟李昌平出生入死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他丢下电话,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吩咐道:"快,准备车,我们去东安市场!"几分钟后,于敬山乘坐的军车风驰电掣,朝着东安市场飞驰而去。 到了市场门口,于敬山一眼就认出躺在地上的老战友。李昌平此时已经人事不省,于敬山心疼不已。他蹲下身子,轻轻地拍了拍李昌平的脸颊,颤声唤道:"老李,我是小于啊,听得到吗?"李昌平却毫无反应。于敬山一咬牙,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喊道:"还愣着干什么,快把我战友抬上车!"大家伸手将李昌平小心翼翼地抬上了军车。 一路上,军车疾驰,警笛长鸣。于敬山坐在李昌平身旁,紧紧握着他的手,口中念念有词:"老李,再坚持一下,咱们马上就到医院了。你可不能有个三长两短啊,咱们还要一块儿回东北看看呢......" 到了医院,于敬山立即召集了二炮总医院最好的医生,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李昌平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手术室外,于敬山来回踱步,烟不离手。几个小时后,手术室的红灯终于熄灭,主治医生长出一口气,告诉于敬山:"手术很成功,患者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于敬山双腿一软,几乎瘫坐在地上。他颤巍巍地来到病床前,却见李昌平躺在那里,依旧昏迷不醒。于敬山伸手替他掖了掖被角,喃喃自语道:"老李啊老李,咱们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熬到了和平年代,你可不能倒下啊......" 李昌平昏睡了整整两天两夜,于敬山就一直守在病房里,寸步不离。第三天早上,李昌平终于悠悠转醒。他睁开眼,看到于敬山正一脸焦急地望着自己,不禁热泪盈眶。李昌平挣扎着抬起手,冲着于敬山敬了个军礼,虚弱地说:"首长,没想到咱们还能再见面。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兄弟这条命就交代在这儿了。" 于敬山赶忙按住李昌平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老李,咱们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当年在朝鲜战场,咱们就说好了,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难,就一定要相互帮助。如今你身体欠安,更需要好好养病。一切有我呢,你就安心养病,其他的事儿不用操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