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高山下的花环》火遍大江南北,作者却频频受读者投诉,甚至闹到印刷厂工人罢工:“不改结局,就不给你排版!” 《高山下的花环》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巨大反响,火爆到被各家广播、报纸争相转载,使李存葆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家。 小说完结后,多年间一版再版,甚至改编成了话剧、电影,同样评价颇高。它能获得各方好评,这让李存葆本人也感到有些意外。 我们不禁心生好奇:这部小说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读者如此追捧? 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作者背后的心血。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李存葆立马奔赴云南和广西的前线作战部队,进行了长达七个月的调研采访,不断酝酿着写出一部真实刻画抗战英雄的作品。 几个月里,李存葆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目睹了很多悲壮感人的故事。《高山下的花环》中,许多人物都有着真实的原型,他们就是来自前线的战士们。 小说中“梁三喜”的牺牲后留下一张染血的欠账单,便是李存葆真实遇到的事情。现实中的主人公,名叫王发坤。 1979年2月,王发坤接到命令去夺取251高地,只是他没想到,这一战竟是永别。炮火连天,他却没有丝毫退缩。 突然,一枚炸弹落到他和战友的身边,王发坤连忙推开旁边的新兵罗顺良,自己却来不及躲避,牺牲在了炮火之下。 后来,他的妻子李金花收到丈夫生前亲笔写下的遗书。 “我要是牺牲了,你就改嫁吧……父亲去世和家里盖房子,我跟乡亲们借了3000多块钱,到时候抚恤金下来,你一定要先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 此时,王发坤与妻子结婚仅有五年。周围的人都劝李金花改嫁,但她坚决不肯,留下来一点一点地帮丈夫偿还了欠债。 像这样的事情,李存葆经历了很多,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54军160师的师长张志信。 从军多年,他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多场战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革命老兵,在对越战役打响后,又马不停蹄奔赴了战场。 硝烟四起,他居然在这个时候提出让唯一的儿子张力去前线打仗。 妻子对此极力反对,因为张力是他们三十多岁才得来的孩子,夫妻俩对他十分疼爱。做母亲的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去冒险。 “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前线,我们家的孩子就不能上前线吗?年轻人为国奋战,那是最荣耀的事!” 张志信在军营多年,从来没因为自己的身份行使任何特权,这唯一一次,竟是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战场。 同年,张力在267高地执行任务时,猝不及防遭到敌军高强度的突袭。他带领战友奋力抵抗,可是寡不敌众,不幸牺牲。 临终之际,张力紧紧握着战友的手,向他坦白了自己是张志信的儿子,请他向父亲转告几句话。 “儿子没有给您丢脸” 张志信得知儿子死讯后,怔在原地,身子不住地颤抖,顿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说道: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啊……” 张志信和张力父子,就是“雷军长”和“小北京”的原型,至今看见电影中雷军长的身影,仍然不忍泪目。 至于前面说的,李存葆受到读者投诉,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是因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靳开来”。 他心直口快、爱发牢骚,甚至有点玩世不恭,在战友中以“大炮筒”著称。看似“吊儿郎当”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却冲锋陷阵、吃苦肯干。 这样的“反差感”,激起了许多读者的喜欢。 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给战友解渴,冒险去砍甘蔗,途中踩响越人埋下的地雷,不幸牺牲。 此战中所有牺牲的烈士都评了功劳,但靳开来因为违反纪律私自去砍甘蔗,连一个三等功都没有评上。 读者为靳开来悲凉的结局感到愤慨,一年内,李存葆就收到了300多封读者的投诉信,希望他能修改靳开来的结局、给他评功。 有一天,李存葆被叫去印刷厂里,工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声讨”李存葆。 “为啥不给靳开来立功,你要是不改结局,我们就不排版了!” 李存葆目睹此景很是无奈,他当然不会因此改掉结局,可是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文学作品只有足够真实才能动人。 《高山下的花环》让我们看到战士的英勇无畏,也真实感受到他们背后的深情与无奈。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历史长河中闪耀不朽的光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