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八路军正在坟头烧文件,没想到就遇到了前来扫荡的日军。日军想要上前查看,却被翻译官拦下:“不用查,他在上坟烧纸呢!” 1945年5月,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日寇虽然受创严重,但仍负隅顽抗,妄图在最后关头给中国人民最后一击。故城县三区,位于冀中平原腹地,是八路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日军对这一地区十分警惕,经常进行突然袭击和大规模扫荡,企图将抗日力量彻底铲除。 这一天,天气炎热,路上行人稀少。故城县三区书记翟立普刚刚完成了一次下乡宣传任务,身上还携带着大量尚未散发完的《抗日救国向导》等宣传资料。这些传单印刷粗糙,纸质低劣,字迹有些模糊,但每一张都饱含着中国人民对胜利的向往和对敌人的仇恨。 翟立普心情沉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知道,日寇已然是穷途末路,但穷寇莫追,更何况还有汉奸走狗为虎作伥。尽管他已尽可能小心谨慎,但随时都有可能落入敌人的魔掌。一旦被日军搜出这些传单,下场不堪设想。 正在这时,前方突然尘土飞扬,隐约可见一队人马正迅速向这边移动。翟立普心中一紧,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队全副武装的日军,正在实施扫荡。为首的军官骑在高头大马上,阴沉着脸,狰狞的目光扫视着四周,身后的士兵端着步枪,如狼似虎,随时准备扣动扳机。 情况万分危急,翟立普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他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身处一片坟地之中。昨夜的一场大雨让坟头上的野草更加茂盛,坟包也被冲刷得斑驳陆离。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翟立普心中渐渐成型。 他快步走到一座坟头前,从怀中掏出火柴和传单,点燃了起来。火苗迅速吞噬着那些薄薄的纸张,化为点点火星,随风飘散。翟立普手持木棍,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伏在坟头前号啕大哭起来。他边"哭"边用木棍拨弄着燃烧的纸张,加快火势蔓延,确保传单能尽快化为灰烬。 日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马蹄声如雷,震耳欲聋。翟立普心如擂鼓,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他一边加快了焚烧传单的速度,一边绞尽脑汁思考着各种应对之策。如果传单来不及烧毁,他就只能舍身一搏,跟日寇决一死战。这是个险招,但为了保护党的机密,一切都是值得的。 日军很快将翟立普团团围住,凶神恶煞般端着枪对准他。翟立普强装镇定,一边抽泣一边将最后一批传单扔进火堆。火焰腾起,难闻的焦臭味四下弥漫。万幸的是,绝大部分传单已化为灰烬,日军看不出什么端倪。 领头的军官用日语吼了几句,一个身着黑色制服的男人从队伍里走出来,来到坟前察看情况。这人正是随军翻译官,精通汉语和日语。他用木棍拨弄着灰烬,发现其中还残留着一些碎片,隐约可辨"抗""日"等字眼。一丝了然掠过他的眼底。 翻译官直起身来,面无表情地用日语向军官报告,随即又用汉语对翟立普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为何烧纸?"翟立普擦了把泪,颤声道:"回大人的话,小人前些日子死了祖母,特来此处祭奠。" 翻译官冷哼一声,接着用日语向军官禀告。军官皱了皱眉头,似乎对这个解释并不十分满意。翻译官又对翟立普说:"把你的良民证拿来,我们要查验。"翟立普忙不迭地从怀中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片,双手奉上。 翻译官接过良民证,故意拿远了端详,装作认真检查的样子。良久,他才还给翟立普,用日语对军官说了几句,大意是此人确为良民,只是在祭奠亲人,并无他故。军官点点头,似乎有些失望。 就在此时,一个日本兵突然喊了一声,用枪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土包。众人顺着他的枪口望去,只见土包上有一小撮纸屑,在风中瑟瑟发抖。那分明是没烧尽的传单碎片。翟立普心中一惊,额角渗出冷汗。 翻译官快步走到土包前,弯腰捡起那些碎片。他略一扫视,脸色微变。片刻,他回到军官面前,低声说了几句。军官阴沉着脸,盯着翟立普,似乎在考虑要如何处置他。 千钧一发之际,翻译官突然开口了,用汉语对翟立普说:"今日之事,既已查清,你且回去吧。以后在军队面前,要更加小心谨慎才是。"说完,他又用日语向军官禀告了几句,大意是虽然有些可疑,但证据不足,不宜节外生枝。 军官狐疑地看了翟立普一眼,挥挥手,示意部队继续前进。士兵们重新列队,枪口依然对准翟立普,直到他们走出很远。翟立普如释重负,脱力般跌坐在地上,背后的衣服早已被冷汗浸透。 就这样,凭着机智和一点运气,翟立普化险为夷,躲过了这场灾难。但他心里明白,类似的危机还会有很多,抗日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险。无数的革命先烈,都曾面临过生死抉择,但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我,成就民族的解放事业。这份勇气和坚定,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永远铭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