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南海永福堂门口来访者络绎不绝,他们都是记者或者作家。 1953年,中南海永福堂门口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他们大多是记者或作家,怀着对伟大将领的崇敬之心而来。彭德怀将军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以钢铁般的意志力战胜了当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他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那些记者们无不想亲眼见一见这位传奇将军,听他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用笔端和镜头记录下他的风采。 一位年轻的记者满怀期待地来到永福堂,他早就仰慕彭老总的大名。在等候采访的时光里,他在脑海中勾勒着彭老总的形象:身材魁梧,目光如炬,言语铿锵有力。他迫不及待想要聆听这位战争英雄的故事,一睹他的风采。同行的作家们也难掩兴奋之情,低声交谈着他们想要采访的话题和提问。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伟人,以他们的视角去诠释彭老总的伟大人格和卓越功绩。 彭老总回国后与夫人浦安修在永福堂安顿下来,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老总对工作的投入和热忱。尽管来访的记者和作家络绎不绝,彭老总仍然抽出时间接待了几位。然而,通过交谈,他很快明白了他们的来意。这些媒体人渴望听彭老总亲口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希望拍摄他的照片,以此来歌颂这位新中国的英雄将领。 彭老总并不习惯成为镜头和笔端的焦点。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介武夫,为国为民尽忠职守,何德何能当得起"英雄"二字。他谦逊地谢绝了后续的采访,吩咐警卫参谋景希珍好生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己则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有一位与彭老总相熟的摄影师,仗着彼此熟识,仍旧频繁造访永福堂,执意要给彭老总拍照。可每次相遇,彭老总都会巧妙地避开镜头,留下摄影师的遗憾。这位摄影师不免有些沮丧,却也更加钦佩彭老总淡泊名利的胸襟。他暗自思忖,要想拍到老总的照片,还需更加机智的方法。 那位执着的摄影师并未就此罢休。他发现,每当自己举起相机,彭老总就会迅速转身离开,几次三番都没能成功拍摄到照片。摄影师感到十分困惑,不明白彭老总为何如此抵触镜头。 一次,摄影师鼓起勇气,趁彭老总走远前上前搭话。彭老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同志,你的相机不应该对准我,而应该对准那些工农群众。他们才是新中国真正的主人和英雄!"这番话让摄影师顿时醍醐灌顶,他深刻理解了彭老总的谦逊和无私。 为了完成拍摄任务,摄影师决定寻求景希珍的帮助。景希珍是彭老总身边的警卫参谋,对老总的作息和喜好都十分了解。在景希珍的协调下,摄影师精心设计了几次"偶遇"彭老总的机会,希望能借此拍到满意的照片。然而,事与愿违,每一次彭老总都敏锐地察觉到了"偶遇"的不自然,机警地避开了镜头。 屡屡受挫的摄影师感到十分沮丧,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他再次向景希珍求助,景希珍见此情形,主动找到彭老总,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老总,这次照相是上级的任务,拍几张照片也无妨嘛。您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大家都想一睹您的风采啊。" 彭老总听后,沉默良久,缓缓说道:"小景啊,为什么做了一点工作,就非要宣扬呢?共产党人应该三省吾身,永葆初心啊。"这番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彭老总一生坚守的信念。他从不追求个人名利,一心只为国为民奉献。在他眼中,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真正的功臣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 景希珍被彭老总的话语深深打动,他更加明白了老总不愿拍照的缘由。他与彭老总商议,提出由自己担任摄影师,以更自然更随意的方式记录老总的日常生活。彭老总思索片刻,答应了景希珍的请求,但特别叮嘱照片只能作为历史资料保存,绝不能用作个人宣传。 就这样,在景希珍的镜头下,一批珍贵的彭老总照片得以留存。这些照片记录了老总朴实无华的生活,展现了他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亲民形象。景希珍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彭老总鲜为人知的一面,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