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不公,田荣率先挑起反叛大旗

平民历史 2024-03-25 01:08:06

田横历经两千年仍传颂不衰,因为五百壮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因为司马迁赞誉为“至贤”而传记留美名;因为刘邦曾称赞并为之落泪……

司马迁专门为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列传,三兄弟是齐田氏后裔,为狄县人即今山东高青县。田儋为堂哥,田荣、田横为亲兄弟。司马迁大部分笔墨记叙田横、田儋事迹,田荣却草草带过。

相对于田儋、田横,田荣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要说历史影响,田荣远比田横大得多。

田荣曾是项羽最头疼的对手,他不仅扶持陈余、彭越反叛项羽,还为刘邦西出巴蜀创造了机遇。

田荣短暂的齐王生涯,他的故事相比田横更精彩。

收集败兵逃亡东阿

陈胜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派出将军周市武力征服魏地,兵临狄城。狄县令据城防守,周市没有攻克狄县。

“田儋佯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田儋假装捆绑着自己的奴仆,让几个青年跟随着一起到县衙,准备向县令陈述理由将奴隶杀掉。

当时杀死自己的奴隶也要先事先报备。而田儋想要通过这种办法接近县令。“见狄令,因击杀令”——狄县令升堂审理,田儋当场杀掉了他。也就是说狄县令被杀毫无防备。

“而召豪吏子弟”——随后田儋召集了狄县官吏及自家子弟,当场宣布自立为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随后田儋组织兵力击退了周市。周市败退,田儋趁机收复了齐国东边的区域。

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秦二世元年各地诸侯蜂起,自立为王:七月陈胜为陈王;八月份武臣为赵王;九月项梁起兵拥立楚王,而受封武信君;田儋为齐王;刘邦为沛公初起;韩广为燕王……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今河南封丘东),急”——章邯围攻临济,魏王咎的处境十分危急。从《秦楚之际月表》中看,秦二世元年十二月陈胜死后,章邯在秦二世二年正月打到了临济。“魏王请救于齐”——魏王咎向田儋请求派兵支援。

“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田儋亲自率兵救援魏国。岂料,田儋一去不复返,在临济附近被章邯灭了。

“儋弟田荣收儋余兵东走东阿(今山东阳谷东阿镇)”——田儋战死,田荣重新召集残兵,拉起了一支队伍回到了东阿。这点符合司马迁所说,“宗强,能得人”——宗族势力比较强大,能赢得人心。

“齐人闻王田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儋阵亡传到齐国,齐国人拥立战国最后一任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这说明田儋自立为王不得民心,否则齐国不会立马选出新齐王。

为阻击各路起义诸侯的侵占,田假也任命将相,“田角为相,田间为将”。

逆势崛起平定齐地

“田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田荣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东阿,章邯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一路围追堵截。

也是田荣命不该绝,危急时刻贵人相助。

“项梁闻田荣之急”——项梁听闻田荣形势危急,“乃引军击破章邯军东阿下”——于是率领楚军在东阿附近攻打并战败了章邯的秦军。当然,参与此战的还有楚军一员猛将——龙且。

“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章邯败退向西逃窜,项梁趁机追击逃窜之敌。

“而田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田荣对齐王田假任齐王怒气冲冲,于是带着部队返回了齐国。也就是说田荣并未配合项梁继续追击章邯,把兵力放在平定齐国而非消灭秦军。

田荣在战斗中击败了田假,“假亡走楚,齐相角亡走赵”——齐王田假逃亡楚国,齐相田角逃亡赵国。也就是说田假逃亡到楚国,即项梁扶持的楚怀王。“角弟田间前求救赵,因留不敢归”——齐将田间前往赵国求援,借机留下不敢回归齐国。因为田角也逃到了武臣的赵国。

田荣驱逐了齐王田假,平定了齐国。“乃立田儋子巿为齐王,荣相之,田横为将”——田荣扶持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田荣任丞相,田横任将军。

“项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项梁追击章邯,秦军西撤中兵员不断补充,越来越强大。

“项梁使使告赵、齐,发兵共击章邯”——项梁派使者邀赵国、齐国一起联合攻打章邯。

“使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肯出兵”,田荣却对使者说,“如果楚国能够杀掉田假,赵国杀掉田角、田间,齐国才会出兵助攻。”

这句话证明田荣极其短视,也注定了他难成大事!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便是眼界与胸襟。

当时,虽然各路起义诸侯蜂起,但面对强大的秦军不堪一击。而田荣为一己之私放纵强敌,置盟军于不顾,可见胸襟何其狭隘,眼界之短浅。更何况,项梁还曾有恩于己,于公于私都应该出兵相助。

拒绝出兵助楚结仇

“田假是同盟国的君王,走投无路才投奔楚国,‘杀之不义’。”在《田儋列传》中,司马迁明确楚怀王不同意杀田假,而在《项羽本纪》中这番话却是项梁所说。

“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赵国也不肯杀掉田角、田间向齐国讨好。

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今田假、田角、田间于楚、赵,非直手足戚也,何故不杀?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龁用事者坟墓矣。——《史记·田儋田横列传》

这句话前面冠以“齐曰”,而实际上并非齐国人的想法,应是田荣的意思。

蝮蛇咬了手就要砍掉手,咬了足就要砍掉足。为什么呢?不如此可能危害全身。现在田假、田角、田间对于楚国、赵国,并非手足亲戚,为什么不杀掉他们呢?况且秦朝还可能再次夺得天下,我们互相倾轧便是自掘坟墓呀。

“齐亦怒,终不肯出兵”——田荣因此生气,最终也没有派兵援助项梁。

项梁追击章邯,从东阿(山东阳谷)到了定陶(山东定陶),“再破秦军”——两次打败了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项羽斩杀了李斯之子李由。楚军接连取胜,项梁飘飘然有点骄傲自满,开始轻视秦军,“益轻秦,有骄色”。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认为骄兵必败,于是劝告项梁:“战胜之后将军骄傲士卒懈怠,往往会导致失败。如今士卒稍微有些懈怠,而秦军士兵一天天增加,我为您感到害怕。”

可惜,项梁并不理会宋义的劝谏。

“章邯果败杀项梁,破楚兵”——章邯果真打败了楚军并杀害了项梁。“楚兵东走,而章邯渡河围赵于巨鹿”——楚军兵败向东撤退,章邯则渡过黄河攻打赵国,继而包围了巨鹿。

“项羽往救赵,由此怨田荣”——项羽前往巨鹿救援,并怨恨田荣。项羽怨恨田荣除了害死项梁之外,还有未曾出兵合力攻打章邯。

灭秦之后未被封王

章邯打败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所以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国一战即溃,赵王歇、丞相张耳战败逃到了巨鹿(河北平乡西南)。

当时,巨鹿形势危急。王离、涉间率军包围巨鹿,而章邯驻扎在城南供应粮草,秦军主力达四十万。而赵国将军陈余仅收集了数万败兵驻守在巨鹿城北。

定陶兵败,楚怀王吓破了胆,从盱眙迁都彭城,并趁机收归军权。随后,派宋义为上将军带兵救援赵国。宋义行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停留了四十六天,意欲坐观秦赵两败俱伤。

项羽砍了宋义并取而代之,悉数带兵渡过黄河救援巨鹿。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一战成名。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大败章邯所率的四十万秦军。

“项羽既存赵,降章邯等,西屠咸阳,灭秦而立侯王也”——项羽保存了赵国,章邯等投降了项羽。接着项羽向西挺进,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

灭秦之后,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而齐国被项羽一分为三,分别设立诸侯王。“徙齐王田巿更王胶东,治即墨”——将齐王田巿迁移到胶东,治所在即墨(今平度东南)。

“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入关,故立都为齐王,治临淄(今淄博东)”——田都跟随项羽救援赵国,且一起向西挺进函谷关,所以被封为齐王,治所在临淄。

“故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项羽立田安为济北王,治博阳(今泰安东南)”——原来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时,接连攻下济北几座城,带兵归顺了项羽,田安被封为济北王,治所在博阳。

也就是说齐国一分为三竟没田荣什么事!

“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功秦,故不得封”——田荣因为违背项梁意愿,未出兵帮助楚赵联军攻打秦军,所以没有获得封赏。

如果说性格、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而格局却影响一个人的上限。

这句话不仅适应于田荣,对于项羽又何尝不是如此!

派兵支援陈余反项羽

“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汉元年为前206年,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项羽既归,诸侯各就国。”各路诸侯回自己封地时间为前206年四月。

短暂的和平很快被打破了。

“田荣使人将兵助陈余,令反赵地”——田荣派兵派将全力支持陈余,让他在赵地造反。

“赵将陈余亦失职,不得王”——赵将陈余同样未得到应有的封赏,未被封王。“二人俱怨项王”——陈余、田荣均对项羽心存怨恨。

“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及“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张耳因为追随诸侯联军西入咸阳且有贤名,于是项羽将赵国分裂而封张耳为常山王,“徙赵王歇于代”。

“陈余客多说项羽”——在门客的游说下,项羽封赏了陈余。“以陈余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陈余被封了三县为南皮侯。从字面上来看,陈余的封赏有点搪塞的意味。

陈余在巨鹿之战时还是赵国将军,巨鹿战后陈余没有随项羽“入关”,那么他干什么去了呢?

话说巨鹿之战,陈余驻扎在巨鹿城北,秦军王离兵精粮足不断攻城,“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多次派人“召前陈余”,让陈余主动向前援助。但是,“陈余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

巨鹿被攻打了“数月”,陈余始终没有出手援助。毕竟,宋义路上耽搁了四十六天,可想而知巨鹿城形势十分危急。因此,“张耳大怒,怨陈余”,张陈两人“刎颈之交”由此产生矛盾。

“赵王歇、张耳乃得出巨鹿,谢诸侯”——项羽巨鹿之战,赵王歇、张耳逃出生天,感谢各路义军出手相助。“张耳与陈余相见,责让陈余以不肯救赵”——张耳见到陈余,却责难不肯出兵救援。

陈余觉得委屈,当时以他的实力救援等于自寻死路。所以,陈余不再辩解,“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解下将军印信递给张耳,辞官以示清白。

“陈余独与麾下所善百余人之河上泽中渔猎”——陈余与手下百十人到黄河边打鱼去了。

一枚将军印楚地“埋雷”

田荣反叛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四处点火。田荣支持陈余赵地造反,又支持彭越起兵。而给彭越的支持仅仅是一枚将军印。

彭越“常渔巨野泽中,为群盗”——常在巨野河中捕鱼,并结伙为盗。陈胜起义之后,彭越也聚集了千余人。刘邦在攻打昌邑时,彭越参与了战斗。昌邑没有攻克,刘邦带兵西去,彭越带领部众返回巨野,“收魏散卒”——继续收拢了魏国败兵,壮大队伍。

“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在《项羽本纪》中,彭越反叛项羽,田荣仅给了一枚将军印。如此,在楚军大后方埋下“地雷”。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叛项王,汉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史记·彭越列传》

予彭将军印,令反梁地。——《史记·高祖本纪》

关于赐印彭越,不同记录让人产生歧义。那么,究竟是谁赐给彭越将军印呢?根据推测应是田荣。

“彭越者,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也,字仲。”首先,从地缘上来讲,昌邑与齐距离最近,彭越容易受田荣拉拢。

其次,汉元年秋,刘邦尚远在巴蜀一带,又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支持彭越造反,毕竟刘邦还定三秦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其三,“项籍入关,还归,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项羽入关灭秦,分封诸侯返回封地,彭越一万多兵马尚且没有归属。彭越未获得封赏,与田荣同病相怜。

所以,赐彭越将军印的人是齐王田荣,而非汉王刘邦。

彭越得到了将军印,“下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以击楚”——从济阴南下攻打楚国。“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彭越打败了前来迎战的楚军。

“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今河南民权)”——前205年春天,彭越与魏豹及诸侯联军一起攻打楚国,此时彭越带领三万人马在外黄归顺了刘邦。

在此明确彭越归汉是在汉二年春,此时田荣已兵败被杀。彭越归顺了刘邦,被任命为魏国相国。这再次印证了此前将军印为田荣所赐。

诛杀三王平定三齐

在扶植陈余、彭越造反的同时,田荣对齐地进行了统一。

“而荣亦发兵以拒击田都,田都亡走楚”——田荣首先派兵阻击了田都,田都兵败逃亡楚国。田都被任命齐王,以临淄为都,当时田荣尚在临淄。

“荣留齐王巿,无令之胶东”——田荣挽留田巿,不让他去胶东赴任。相对于田荣,项羽更让人恐惧,所以身边人劝田巿说,“项王强暴,而王当之胶东,不就国,必危”。项羽强暴,田巿偷偷地逃走,到胶东就任。

“田荣怒,追击杀齐王巿于即墨(今平度东南)”——田荣对田巿背叛怒气冲天,所以派人追杀了田巿。“还攻杀济北王安”——从即墨返回时,顺道又跑到济北将田安杀了。

“于是田荣乃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从《秦汉之际月表》来看在汉元年(前206年)五月田荣击败田都,六月杀掉田巿,七月杀掉田安。这意味着汉元年(前206年)七月,田荣自立为齐王,距离项羽分封诸侯并返回封地只有三个月。

“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项羽听说之后,非常生气,带兵向北攻打齐国。“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田荣兵败逃亡平原。或许是田荣过于残暴,所以“平原人杀荣”。

再次比对《秦汉之际月表》发现,项羽北伐齐国,及田荣被杀在汉二年正月。从汉元年七月到次年正月,近半年田荣满足于据有齐地为王,并没有北上南下扩张地盘。由此可见,田荣没有雄心壮志,不足以成为项羽的威胁。

项羽将田荣作为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是失策。哪怕是先稳定发展大本营,先解决后方的彭越都比田荣更具有实际意义。

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项羽讨伐田荣而无暇顾及西边的刘邦。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八月,刘邦采用韩信计谋,出巴蜀入关中,奇袭雍王章邯。刘邦继而平定了雍地、陇西、北地、上郡……“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今河南太康),不得前”,项羽仅仅派兵阻击汉军东进,而不是讨伐。

结束语:

“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项羽在齐地大肆焚烧城郭、屠杀齐人,再次激起民愤,“齐人相聚叛之”。田横再次收拢了田荣的败兵,继续对抗项羽。

田荣确实挺能折腾,难怪会让项羽头疼。在楚国北、东两面拉起反叛大旗夹击项羽,在楚军后方埋下叛乱“地雷”,也正是田荣如此折腾,刘邦才有机会出巴蜀,还定三秦,为夺天下创造了条件。

陈余赶跑了张耳,接回赵王歇,赵歇感激封陈耳为代王。而张耳则归顺了刘邦,后来打败陈余赵歇成为赵王。彭越归顺刘邦,垓下灭楚之后被刘邦封为梁王。

田荣一个举动竟改变历史,促成了三个王。

当然,刘邦与项羽对阵荥阳时,派韩信北上平定了燕赵,而后折返降伏齐国,从而对楚军形成包围态势,最终灭掉了项羽。这或许是从田荣反叛中获得的启示吧。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