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人不敢冒险,飞行动作太温柔,要训练出专业舰载机飞行员至少得七八年!”201

“中国人不敢冒险,飞行动作太温柔,要训练出专业舰载机飞行员至少得七八年!”2012年,西方海军嘲讽道。可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我国就训练出一批舰载机飞行员。 2012年11月,渤海某海域,一架编号为552的歼-15战机呼啸而下,精准地钩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成功着舰! 这一幕,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国家,也宣告了西方国家多年来的预言彻底破产。 在此之前,西方海军对中国航母舰载机训练一直持怀疑态度,甚至断言:要训练出专业舰载机飞行员至少得七八年。 然而中国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这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训练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 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其难度和风险远超陆基战机。航母甲板长度有限,仅有二百多米,而舰载机着舰速度高达每小时250公里,稍有不慎就会冲出甲板,坠入大海。 而且航母在海上航行时会受到海浪、风向等因素的影响,战机着舰时需要克服各种不稳定因素,对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时间回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海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别的国家的飞行员都可以前往国外的舰载机飞行学校学习,而中国却遭到技术封锁,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摸索。 面对重重困难,张永义将军临危受命,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为了尽快攻克技术难关,张永义将办公地点搬到了训练一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他坚持每天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和飞行预案,认真分析比对每一次的飞行数据,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尽管训练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光电设备进行数据记录,但张永义仍然坚持用笔记录每一次飞行数据,并反复核对,确保数据的精准无误。 在张永义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和飞行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从模拟陆地着舰开始,逐步过渡到海上实际着舰训练。 期间,他们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失败,但张永义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冷静分析事故原因,改进训练方法,最终攻克了“反区”飞行方法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为成功着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驾驶歼-15成功着舰的那一刻,张永义激动地从指挥席上一跃而起,冲向战斗机,紧紧拥抱住走下战机的戴明盟,热泪盈眶。 那一刻,所有的压力和疲惫都化作了喜悦和自豪。 当时甲板上的人,很少知道张永义将军还有两个月就要离任了,而这次舰载机的成功着舰,无疑是送给他最好的告别礼。 中国航母舰载机训练的成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这一壮举,离不开以张永义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不仅敢于“亮剑”,更有能力“亮剑”,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信息来源:《海军副司令带队攻克歼15着舰难题打破西方预言》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