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湖北一农民正在沟渠旁取土,突然挖出一个糊满泥的“铁疙瘩”,于是拉回家作系猪的石头

湖北一农民正在沟渠旁取土,突然挖出一个糊满泥的“铁疙瘩”,于是拉回家作系猪的石头,谁知,这竟是一块重100斤的特大银锭! 1986年,湖北汉川,本该是平静的一年,谁能想到,一块“黑石头”的横空出世,竟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数百年的历史,更让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和国宝二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名挖土的村民叫做薛少雄,当年春分过后,由于当地的创业渠已经修建了十年,河道有些淤塞,当地便组织村民进行清淤活动。 3月28日这天,薛少雄和民兵连的人一起,推着小推车,一路说说笑笑地来到村头的沟渠边。 说来也巧,干到下午四点多的时候,薛少雄突然感觉铁锹像是撞到了什么硬物,发出“哐当”一声。 疑惑归疑惑,薛少雄还是招呼着邻居一起,把那东西给挖了出来。 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这块黑漆漆的“大石头”,足足有半人高,形状像顶帽子,表面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土,看不出具体是什么材质。 薛少雄也没多想,和邻居们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铁疙瘩”抬上了推车,,打算带回家当“拴猪石”。 回到家后,薛少雄嫌它脏,直接把“铁疙瘩”丢在了家门口,想着等猪圈修好了再处理。就这样,这个大家伙在薛少雄家门口躺了好几天,风吹日晒,无人问津。 直到一天,村里一位老太婆路过,一眼就注意到了这块“大石头”,她围着“石头”转了好几圈,眼神里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兴趣。 她对薛少雄说,这块“石头”看起来像大元宝。要知道,之前就有人从村旁的沟渠中捡到过银锭,没准这块也是呢。 薛少雄闻言也是立即取来清水冲洗,然后又用砂石打磨,原本黑漆漆的“石头”逐渐变成了银白色。 送走老太后,薛少雄赶紧把“铁疙瘩”搬进了屋里,和妻子一起仔细查看。这一看,还真让他们发现了一些端倪:“铁疙瘩”表面,竟然刻着三行字! 这下,薛少雄夫妇更是一头雾水了,他们都不识字,根本不知道这三行字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这“铁疙瘩”究竟是什么来历。 消息很快就在当地传了开来,省里的专家闻讯后也是急忙赶到薛少雄家中,仔细地观察了这块“铁疙瘩”。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哪里是什么“铁疙瘩”,分明是一块银锭,经测量,该银锭重达98.56斤! 专家们接着分析了银锭上的字,上面刻着“洪顺合记”、“上上洋点”、“六十七号”三行铭文。虽然底部还有两个字因为磨损严重无法辨认,但从银锭的形制和铭文风格判断,应该是元代的制品无疑。 消息一出,整个汉川都轰动了,谁也没想到,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竟然会是价值连城的元代文物! 薛少雄的觉悟很高,意识到该银锭的重大研究价值,当即就无偿捐赠了出去。 1986年8月26日,文物部门在当地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奖励了献宝有功的薛少雄夫妇。 如今,这件国宝级文物珍藏于汉川市博物馆,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它传奇的前世今生,也成为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物。 一块“大石头”,一段尘封的历史,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 信息来源:《创业渠与银锭王的故事》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