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7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宁波基层治理“马壮车轻”的启示》的评论。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一些基层单位“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曾让工作人员苦不堪言。近几年,浙江宁波持续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从实践中找办法,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将“小马拉大车”变为“马壮车轻”,得到基层单位好评。这种为基层减负、提质、增效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何让基层“马壮车轻”?首先是执法力量下沉,让基层“马”更壮。在宁波,区县执法人员要下沉到乡镇街道,整合形成联动机制,结果是乡镇街道的机构数精简了,队伍却更精干了。比如,记者在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政府的墙上,看到了一份47人的执法队员名单,其中大部分是县里下派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更“壮”了。
其次,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让基层的“车”更轻。2020年起,宁波推动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模式,编制形成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提出“清单之外无事项、列明之外无责任”。通过开展基层职责事项清理整顿,明确了一批村(社区)取消和禁入事项,划清社区职责边界,基层干部身上的负担更“轻”了。
此外,改革要坚持系统理念,制度配套要跟得上。比如,宁波市鄞州区福明街道实行区级部门和街道联合执法,区里6个部门下派114名人员常驻,编制打通使用,绩效分配同工同酬。经测算,编制下沉以后,宁波全市76%的执法力量在乡镇(街道),县域内90%以上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街道)。
权力和职责下沉,会不会出现“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甩锅”等现象?宁波探索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们在上级职能部门和基层乡镇社区之间设置了一个把关环节,建立了准入、退出和调整机制,部门下沉事项统一由编办、组织、民政等组成的联席会议审核。这样的制度安排,让任务分解更加有序。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小马”如何变“壮马”?如何带动全社会“万马奔腾”?每一项改革事业,都要坚持群众路线,把专业性和群众性结合起来,统筹社会资源和群众力量,多元治理。
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光靠基层单位,难免会遭遇人手有限、专业度欠缺等问题。记者在宁波市鄞州区看到,该区社会治理中心联动各界人士,成立浙江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宁波中心、鄞和社会协同治理创新实践园等,组建“鄞和调解名师团”,联合54名调解名师、216名律师、24名心理咨询师等各界专家共同参与治理,还和教育部门共建“宁波市校园矛盾调处化解中心”。
宁波不少社区成立“红管家”社区共治委员会,推行全域党建联建,辖区单位和居民共建共享。鄞州区福明街道江城社区统筹属地各个小区资源,利用公共空间分别设立体育场所、图书馆等,由辖区单位和居民众筹捐献,周边居民共享,实现花小钱甚至不花钱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的社区全面推行“社区智管家”系统,打通全省21个部门数据,实现“一表通”,由此每个网格员每周案头报表至少减少2天的量。宁波市社会治理中心开发了“网格+气象”综合应用,在台风季可以实时监测海上动向,服务防灾救灾,大大减少基层压力。
心怀万家忧乐,汇聚万千民智。坚持守正创新,顺应实践发展,持续完善制度,就能为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基层治理就会拥有来自“千军万马”的无穷智慧,在每一个细节处夯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