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怎么又让中国做到了?”2003年,美日等国组成的联合公司拿下苏丹的大坝工程,经

“怎么又让中国做到了?”2003年,美日等国组成的联合公司拿下苏丹的大坝工程,经过实地考察测算后,最终选择了放弃,中国接手后“切断”全球最长河流,美日媒体发出感叹! 苏丹是一个与尼罗河命运紧紧相连的国度,这条古老的河流,既是苏丹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每逢雨季便肆虐横行,洪水泛滥,吞噬家园。 几十年来,苏丹人民渴望掌控尼罗河的“脾气”,将其变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稳定力量。而这个梦想,最终与中国基建力量相遇,在非洲大地上谱写出一段传奇。 然而想要“截断”尼罗河,谈何容易?这个工程难度之大,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苏丹政府最初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国家,但面对苏丹提出的要求,美日等国纷纷打了退堂鼓。截断尼罗河,意味着要挑战世界级的技术难题,还要面对苏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这些都让欧美公司感到“压力山大”。 就在苏丹政府一筹莫展之际,中国这个以“基建狂魔”著称的国家,向他们伸出了援手。中国工程师带着丰富的经验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来到了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 中国接受挑战的底气,源于强大的基建实力。从万里长城到三峡大坝,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工程奇迹。这一次,中国工程师将目光投向了非洲,他们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苏丹人民实现“尼罗河之梦”。 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质疑声、嘲讽声也随之而来,一些西方媒体断言,中国没有能力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他们预言中国将“铩羽而归”。 面对质疑,中国工程师没有退缩,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基建狂魔”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在苏丹,工程师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难题,还有常年四十度的高温、干旱的沙漠气候、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物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克服高温对混凝土的影响,中国工程师采用了世界领先的保湿技术和安全监测系统,确保大坝的质量和安全;为了解决物资运输难题,他们开辟海陆空多条运输线路,甚至自建运输车队,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对苏丹来说,可谓是“爱恨交织”。它孕育了苏丹的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但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每当雨季来临,尼罗河水位暴涨,肆虐的洪水冲毁农田、村庄,甚至夺走无辜的生命。 雨季过后,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和无尽的悲伤,更让人头疼的是,尼罗河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引发了苏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驯服这条“狂野”的河流,成为苏丹政府迫在眉睫的难题。 为了彻底解决尼罗河水患,并利用其资源发展经济,苏丹政府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坝——麦洛维大坝。这座大坝将肩负起防洪、抗旱、发电、灌溉等多重任务,其意义对苏丹来说,不亚于一场“国家级”的梦想。 中国团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2009年3月,麦洛维大坝开始了正式发电。这座耗时近六年时间建成的巨型水坝,长9700米,总装机容量高达125万千瓦,直接将苏丹的全国发电量翻了一番。 大坝建成后,不仅有效控制了尼罗河的水患,还为苏丹带来了充足的电力和灌溉水源,四百多万农民因此受益。 麦洛维大坝的落成,是中苏两国友谊的象征,也是中国基建实力的最佳证明。它不仅圆了苏丹人民的“尼罗河之梦”,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麦洛维大坝的成功,仅仅是中国基建“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基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欧洲,一座座桥梁、铁路、港口拔地而起,中国基建正以实际行动,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公司承建的海外最大单项水电工程落成并发电》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