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父亲去世,儿子不找人帮忙,上午火化下午下葬,不放鞭炮,不收礼,不摆席也不戴孝,在

父亲去世,儿子不找人帮忙,上午火化下午下葬,不放鞭炮,不收礼,不摆席也不戴孝,在门口点了三炷香,就算给父亲办完丧事,全部只花了两千不到!村里人不理解,指责儿子太抠门太寒碜。 “才花了不到两千块,这儿子也太不孝顺了吧!”一段农村老人去世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据金融新闻2024年7月18日的报道,该男子送走了父亲后,没放鞭炮,没穿孝服,没摆宴席,甚至连最基本的灵堂都省了,只是在门口点燃了三炷香,就算送老人最后一程。 消息传开后,村里炸开了锅,邻居亲戚议论纷纷,指责男人不孝,过于抠门,连父亲最后一面都不让人好好送。老人的兄弟姐妹更是愤愤不平,觉得男人这是不给他们面子,断了亲戚情分。 这场“极简葬礼”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实际上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厚养薄葬”的理解和传统丧葬文化变迁的思考。 “厚养薄葬”顾名思义,就是在老人在世时尽心尽力照顾,死后丧事从简,与之相对的是“薄养厚葬”,即生前对老人不闻不问,死后却大操大办,看似风光,实则虚伪至极。 现实生活中,“薄养厚葬”的事件非常多。很多人迫于生活压力,或忙于工作,疏于对老人的照顾,等到老人去世,又碍于面子或传统观念,不得不大摆宴席,甚至花费巨资购买墓地,最终苦了自己,也违背了老人的意愿。 回到事件本身,面对质疑,男人只是淡淡地回应,说自己生前对父亲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如今人死如灯灭,与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如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事件迅速发酵,网友们也纷纷站队,观点各异。 有人支持男人的做法,认为“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没必要死后讲排场,徒增活人的负担。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葬礼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死者最后的尊重,也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不能因为省钱就一切从简。 我们无法评判这位儿子的选择是否绝对正确,但他的做法无疑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尽孝”、“如何看待生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环保意识的增强、理性消费观念的兴起,都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丧葬习俗,寻求更环保、更节俭、更人性化的丧葬方式。 “极简葬礼”、“生态葬”等新型丧葬形式应运而生,并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这些新形式摒弃了繁文缛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慰藉和对环境的保护,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丧葬仪式在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场庄重的葬礼,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更是亲朋好友之间表达情感、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 如何在传承传统与适应时代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极简葬礼”的理念,在保留必要仪式感的同时,简化流程,减少浪费,将更多精力放在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者的关爱上。 其实真正的孝顺,不是体现在形式上的隆重,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陪伴;真正的生死观,也不是沉溺于悲伤和仪式,而是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信息来源:《父亲去世儿子不摆席不戴孝,门口点三炷香就回屋,一番话思想超前》金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