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西藏的“白菜”怎么长得又大又高?一位当地老牧民告诉我,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可不是白

西藏的“白菜”怎么长得又大又高?一位当地老牧民告诉我,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可不是白菜,摘了的话后果自负。 去西藏旅游是很多人的梦想,即使没有亲自到过西藏,现在也能通过网络了解很多知识。 这不朋友圈里,又有人晒出在川藏线偶遇“巨型白菜”的照片了,照片里的他们,要么站在旁边显得格外娇小,要么试图伸手触碰这株“白菜”的菜叶子。 等等,先别急着点赞!这可不是咱们平时吃的大白菜,而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特有植物——塔黄。它不仅比普通白菜大几十倍,更重要的是,人家可是植物界里的“高富帅”,珍贵得很! 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高原上,塔黄是如何抵御严寒、完成繁衍的呢? 高寒地区的夜晚,气温会降到冰点以下,这对植物来说是致命的,但塔黄却自带“保暖神器”——苞片。 塔黄的苞片层层叠叠,向下翻卷,将花序紧紧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天然的“温室”。据测量即使在夜晚气温降到-5℃时,塔黄“温室”内的温度也能保持在4—6℃,有效地保护了花朵的发育。 这种“自建温室”的技能,可不是塔黄的专利。在喜马拉雅山脉,很多高寒植物都进化出了类似的结构。看来在极端环境下,抱团取暖才是生存之道啊。 高原地区昆虫稀少,这对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塔黄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合作伙伴——迟眼蕈蚊。 为了吸引这位“贵客”,塔黄可谓是费尽心思,它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为迟眼蕈蚊提供交配产卵的场所。作为回报,迟眼蕈蚊则会帮助塔黄完成授粉。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迟眼蕈蚊会将卵产在塔黄内,幼虫孵化后会以塔黄的种子为食。 不过塔黄早就留了一手,它会产出大量的种子,即使被迟眼蕈蚊吃掉一部分,剩下的也足够繁衍生息了。 塔黄为什么长得如此奇特?这还得从它那“地狱级”的居住环境说起。 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常年低温、强风、紫外线爆表,堪称生命禁区。别说人了,就连植物都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努力求生,可塔黄偏偏不走寻常路,它非要“鹤立鸡群”,长成一棵棵高达两米多的“巨塔”。 你以为塔黄是单纯为了凹造型吗?这其实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生存策略。 塔黄的“白菜叶”,其实是它的苞片,包裹着中间的花序。为了长出这身“行头”,塔黄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积蓄能量,等到时机成熟后,它就会在短短十几天内,将所有的能量都用来开花结果,完成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虽然塔黄身怀绝技,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它的生存状况也日渐堪忧。 由于塔黄的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自然更新速度缓慢,再加上它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不少游客在川藏线上看到塔黄,都会忍不住采摘。殊不知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对塔黄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更让人痛心的是,塔黄对环境高度敏感,人工移植难以存活。也就是说,一旦塔黄的野生种群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了。 保护塔黄,刻不容缓!让我们共同守护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这些珍稀的植物资源,让“巨大白菜”的美丽,永远绽放在雪域高原。 信息来源:《【生物多样性百科】种子植物·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