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为何时有时无?又为何从今年起会五年内都没有年三十呢,原来,这一切竟是月亮“惹的祸”! 就在最近,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我们将会自2024年起,未来五年内都不会再有年三十了。这则新闻一经发布,可谓是迅速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点。 那年三十为什么会连续消失五年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农历计算受到了月亮的影响。 李白诗中的月、鲁迅笔下的月等等这些月亮,其实是有着朔月望月之分的,不同的月形会引起文人们别样的才思,同时也在帮助百姓们计算时间。 在我国的农历中,月份其实会根据月亮的圆缺而出现变化。 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会被我们称之为“朔”,即农历初一,而月亮盈满的时候,会被我们称之为“望”,一般这个循环周期需要十五天左右,而等到日期再次轮转到“朔”时,则说明时间完整的过去了一个月。 通过严谨的计算后,古人也得出了朔望月准确的月份时间,那就是29.54天,可众所周知,我们的月份是没有计算小数点的,因此最短的月份也就成为了29天。 但如果碰到当年是大月份的情况,即太阳黄经和月球黄经出现了贴合,那么当时最短的月份就会变成30天。 因此,在新年前的那一个月里,就会出现有时候是“大年二十九”,有时候是“大年三十”的不同情况。 由于太阳黄经和月球黄经的贴合时间并不固定,所以朔日的具体日期会根据月亮与太阳的运行规则不断改变,而这也就会让朔望月的月份周期也产生变化。 这些变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年三十只会在“大月”的时候出现,在小月份时,就会莫名的消失。那么小月份都哪些年份出现过呢, 其实根据目前的数据统计来看,自二十一世纪以来,2000年、01年、03年、06年、12年、13年、16年、22年这些年份里都是没有年三十的,那些年的除夕都是小月份,即当年只有大年二十九。 虽然这中间也出现过“连码”的情况,但像未来的连续五年那样,每年都没有年三十的情况却还是少见。而这,也就会让2024年的最后一个年三十变得尤为珍贵。 甚至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可能在五年内都没办法庆祝自己“大年三十”的生日了。但其实对于更多的人来讲,一年当中到底有没有年三十的影响好像并不大。 其实说起年三十,也有很多人会把这一天和“除夕”弄混淆,这二者到底是指的一个日期还是各有计算方法呢,事实上,“年三十”和“除夕”并不是一回事。 除夕到底指的是什么?“除夕”在我国已经有多久年历史了,这一天又有着哪些广为人知的华夏习俗呢?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人会认为除夕就是大年三十,当然,也有人觉得除夕是大年二十九。但二十九也好,三十也罢,其实与除夕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因为除夕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指的是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由于第二天就是“新年”,因此在前一天就需要“除旧与岁除”,久而久之,这天晚上也就成为了“除夕”。根据我国的古籍记载,最早的除夕庆节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人们就可以找到关于新年前一天要击鼓驱赶“病疫”的活动描述。 总体而言,我们对于除夕的庆祝,可谓是源于华夏民族骨子里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 所以说,无论是大月份的年三十还是小月份的年二十九,其实都不会影响人们在“除夕”当天要进行的活动。在除夕夜到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散在天南海北的一家人要进行团聚了。 在这时,根据传统来讲,北方人大多会包上饺子,南方人大多会做起年糕汤圆。 但随着南北的交流逐渐密切,只要是全家的团圆“年夜饭”,这一晚上到底要吃什么其实也就没有定论了,一切皆看饮食爱好与小孩子的意愿。 除了这一晚上要吃的食物各有不同,人们还会进行丰富的文化活动。除了各地特色之外,基本上所有家庭都少不了这两样:祭祖、守岁。 通过祭祖,人们便可以告诉已故的先人,如今家里人都健健康康,不必担心,并且也可以让家中的小孩早早的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建立起最早的“家庭观念”。 而守岁,则是为了表明大家都不是“喜新恋旧”的人,人们站在当下迎接未来,又会在新年缅怀从前,轮回与循环的理念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契合。 其实从先秦时期至今,我们对“除夕”的庆祝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之久。如今,除夕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催促散在四海的亲人们早点回家,其实也寄托了我们对已故亲人们的追思与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