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08年,鸟巢建成耗费35亿,其后每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虽然多次承办各类活

2008年,鸟巢建成耗费35亿,其后每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虽然多次承办各类活动,但据说根本没有盈利!16年过去,鸟巢究竟是赚是赔? 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吗?全国人民的心都跟着运动员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冲刺而跳动,那一年,鸟巢这个承载着国人梦想的巨型建筑物,也正式亮相世界舞台。 然而奥运的焰火终将熄灭,狂欢过后,留给鸟巢的,是每年高达八千万的维护费用,以及对未来的无尽迷茫。 有人说,鸟巢就是个“吞金兽”,35亿的投资打了水漂;也有人说,鸟巢是国人的骄傲,它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那么16年过去了,鸟巢到底怎么样了?是赔是赚? 当然说到鸟巢的价值,不能只看它的经济效益。 作为国家地标性建筑,鸟巢是中国的“金名片”,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北京的旅游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更重要的是,鸟巢承载着国人的奥运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每当夜幕降临,鸟巢华灯初上,都会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合影留念。 北京奥运会后,鸟巢的运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几年,鸟巢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门票收入,但奥运热潮过后,游客数量锐减,鸟巢的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的门票收入占总营收的七成以上,但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就降至五成以下。 更尴尬的是,鸟巢庞大的体量,也让很多活动望而却步。体育赛事嫌成本高,演唱会又担心票房,鸟巢一度陷入“无赛可办、无人可接”的尴尬境地。 面对困境,鸟巢的运营团队始终在积极思考,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他们开始承接各种高规格的国际赛事,利用世界级场地优势吸引更多关注。 同时鸟巢还成立了相关传媒公司,拓展多元化经营,他们开发旅游观光项目,推出鸟巢主题的文创产品,甚至将部分场地出租用于商业活动。 这一系列举措,让鸟巢逐渐摆脱了对门票收入的依赖,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2018年,鸟巢的经营收入达到了2.68亿,不仅可以覆盖每年的高额维护成本,还实现了盈利。 鸟巢的成功,证明了大型体育场馆并非只能是“烧钱机器”,只要经营得当,完全可以实现“自我造血”。 时间回到2003年,鸟巢破土动工,这个由瑞士和中国设计师联手打造的“钢筋铁骨”,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鸟巢的设计图纸,复杂到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直呼“头疼”,各种不规则结构,完全颠覆了传统建筑模式,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视觉效果,鸟巢使用了4.2万吨钢材,由一千多名工人手工焊接,堪称“焊绣鸟巢”。这种精工细作,也让最终的建造成本飙升至35亿。 巨额的投资,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老百姓纷纷质疑:花这么多钱建个体育场,值吗?奥运会结束后,鸟巢会不会变成“烂尾楼”?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鸟巢的价值不能仅仅用金钱衡量,它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鸟巢,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而是历经风雨洗礼的“成熟男人”。 鸟巢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经济的腾飞,也见证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鸟巢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信息来源:《奢侈成风难经营 鸟巢年维护费高达8000万》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