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如今却决定退耕还荒,几百亿斤的粮食为什么说不种就不种了? 相信你一定吃过东北大米,甚至对“北大仓”这个词耳熟能详。但你知道吗?这片产粮的沃土,曾经却是另一番景象——荒芜人烟,野兽遍地,被称为“北大荒”。 1947年,为了巩固东北根据地,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开垦北大荒。 为什么选择这里?答案很简单,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最关键的是这里拥有肥沃的黑土地。 后来,百万开垦大军陆续从各地奔赴而来,他们中有退伍军人,有热血青年,还有响应号召的知识分子。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冬天滴水成冰,夏天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开垦者们住马架子,睡地铺,硬生生地用双手,在这片荒原上开辟出片片良田。 就这样,一代代开垦者扎根北大荒,奉献青春,甚至生命,他们的汗水浇灌出了丰收的希望,也让“北大荒”彻底蜕变成了“北大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大荒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四百亿斤以上,相当于能养活一亿人。 “北大荒”这个词,最早泛指黑龙江地区,清朝时期,为了保护所谓的“龙脉”,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导致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人迹罕至,成了名副其实的“荒原”,后来“北大荒”的概念逐渐特指东北三江平原,也就是如今的“北大仓”所在地。 从“荒”到“仓”,再到如今的“退耕还荒”,北大荒的变迁史,可谓一部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更是一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可当时政策一经提出,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对此专家解释说,退耕还荒并不是完全放弃耕种,而是针对那些不宜耕种和肥力下降的土地,进行有计划的生态恢复。 事实上,早在2001年,黑龙江省就开始退耕还荒,多年来,已经有两百万公顷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退耕还荒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还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地不种,白白浪费呢?这主要还是因为黑土地退化了。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北大仓”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地的厚度正在以每年0.5-1厘米的速度变薄,要知道,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需要四百年的时间,专家们对此忧心忡忡。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也很复杂,过度开垦、暴雨冲刷、冻融侵蚀,再加上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都加速了黑土地的退化。 于是为了保护黑土地,守护“北大仓”的未来,退耕还荒被提了出来。 从“荒”到“仓”,再到如今的“退耕还荒”,如何既保护黑土地资源,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既是一道现实难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让“北大仓”永续辉煌。 信息来源:《保护黑土地筑稳“北大仓”》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