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一农民,在大别山的穷疙瘩中挖出“冬虫夏草”,村民倾巢而出,日入千元,却被专家紧急叫停。离了雪域高原,虫草为何就要遭如此白眼? 2014年5月,安徽金寨县,原本寂静的山区因为一种“神奇”的生物沸腾了。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扛起锄头,涌向山林,期盼着在这场“薅草”盛宴中分一杯羹。 因为这东西,市场价可是按克算钱的,少说也得几百块。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山清水秀,但并非冬虫夏草的传统产区。事实上,真正的冬虫夏草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区。那金寨县的“虫草”究竟从何而来?这疯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2008年,一场罕见的大雪席卷了大别山区,漫长的冬季让村民们记忆犹新,而几年后,金寨县的山林里开始出现一种奇特的生物——“冬虫夏草”。 起初只是零星几株,村民们并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虫草的数量却越来越多,一些山坡上甚至随处可见。 村民猜测可能是那场大雪改变了气候,让山里适合虫草生长了。也有人认为,是国家近年来加强生态保护,山里的环境变好了,才使得虫草大量出现。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山外。嗅觉敏锐的收购商们闻风而动,纷纷涌入金寨县,争相收购村民们挖来的“宝贝”。一时间,原本宁静的山村热闹非凡,到处都是讨价还价的声音。 虽然收购商开出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但村民们依然兴奋不已,毕竟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上千块,比种地打工强多了。这场“薅草”盛宴,就这样在金寨县的山林里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近年来,冬虫夏草价格一路飙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软黄金”。但科学研究表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被严重夸大,其有效成分含量极低,且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冬虫夏草中含有的虫草酸,在很多常见的中草药中也普遍存在,而且早在1960年,科学家就已经人工合成了虫草素,可这依然无法阻挡村民的热情。 但就在村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一纸鉴定报告却给这场“财富盛宴”泼了盆冷水。 专家对金寨县的“冬虫夏草”进行了鉴定,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所谓的“冬虫夏草”并非正品,而是一种名为“亚香棒虫草”的真菌。 真正的冬虫夏草,是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体内的一种真菌。冬季,虫草菌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并以其为营养来源,最终将幼虫杀死;到了夏季,虫草菌从幼虫头部生长出来,形成形似草梗的子座,故名“冬虫夏草”。 而亚香棒虫草则是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体内的一种真菌,虽然与冬虫夏草同属虫草科,但在形态、成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最关键的是,亚香棒虫草不具备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 既然是“假货”,为何还有那么多收购商趋之若鹜呢?答案很简单:利益。 收购商们低价收购后,包装成正品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这种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理性看待冬虫夏草等“神奇”的生物,不要盲目追捧和迷信其功效。在购买高价值产品时,要多方了解信息,选择正规渠道,避免上当受骗。 只有科学理性地消费,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和钱包。 信息来源:《真假“冬虫夏草”安徽金寨:原是亚香棒虫草不能入药》中药材天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