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在西藏自驾游时,偶遇18头棕熊下山觅食,当场被包围,躲在车里大气不敢出!作为独居动物的棕熊,为什么会成群结队地活动? 2023年4月,西藏昌都丁清县,一位自驾游客遭遇了惊魂一刻,18头西藏棕熊,出现在他面前,将车子团团围住,这群庞然大物,在他车边徘徊、嗅探,甚至试图爬上车顶。 这戏剧性的一幕迅速在网上发酵,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不禁疑惑,一向独来独往的“高原之王”,为何会集体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 在野外环境中,西藏棕熊主要以肉食为主,鼠兔、土拨鼠、家畜、野生动物尸体,都是它们的猎物,它们也会取食植物果实、蜂蜜等补充能量,展现出杂食性的特点。 但高寒缺氧的环境,有限的食物资源,始终是它们生存的巨大挑战。 再加上人类活动的扩张,逐渐蚕食着棕熊们的栖息地,将原本完整的栖息地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与此同时,人类食物的诱惑,也开始影响着它们的觅食策略。 “便利”的食物来源,逐渐改变了西藏棕熊的食性,也重塑了它们的社会行为。过去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西藏棕熊通常独居,通过气味标记领地,避免与同类竞争。而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集中食物资源,促使它们不得不改变策略,在有限的空间内共享食物。 这种“被迫”的群聚,看似违背了西藏棕熊的独居天性,却也是它们在环境压力下的生存策略。集体行动可以提高它们的安全感,减少被人类驱赶、伤害的风险;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来自人类的威胁,远远小于来自同类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西藏棕熊,开始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翻找垃圾、偷食家畜,甚至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曾经的“高原之王”,似乎正在转变为“机会主义者”。 这种行为转变的背后,是西藏棕熊对环境变化的无奈适应,人类活动改变了食物资源的分布,将原本分散的食物来源集中到了人类居住区域。对于西藏棕熊而言,垃圾站的厨余垃圾、牧民投喂的食物,虽然营养价值不高,却更容易获取,也更加稳定。 西藏棕熊又称藏马熊、蓝熊,是棕熊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棕熊品种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高原地区,通常栖息于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林中。 作为体型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之一,成年西藏棕熊体重可达800斤,体长可达2米,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56公里,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 可这种人与棕熊的“亲密接触”,并非和谐共处的景象,反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对人类食物的依赖,会加剧人熊冲突的可能性。垃圾摄入对西藏棕熊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塑料袋、金属碎片等不可降解垃圾,一旦被误食,会导致各种消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而且当棕熊习惯从人类手中获取食物,它们会逐渐失去对人类的恐惧,甚至将人类与食物划上等号。一旦食物供应中断,或者人类表现出驱赶意图,就可能引发棕熊的攻击行为。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棕熊的和谐共处? 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机制,减少棕熊获取人类食物的机会。加强垃圾分类、及时清理、设置封闭式垃圾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棕熊进入人类活动区域的诱惑。 还要探索建立人熊共存的有效策略,通过人为干预,恢复被人类活动分割的栖息地,为西藏棕熊提供安全的迁徙通道,减少它们与人类的接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同时也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倡导不投喂野生动物。要让公众明白,投喂野生动物看似是善意的举动,实则是在破坏它们的生存法则,最终将导致人与动物的双输局面。 “高原之王”走近人类,是生态环境变化的警示,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信息来源:《男子自驾西藏遇18头棕熊觅食,当事人:它们围着车踱步,还有熊爬到车上,政府:如遇危险可电话求助》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