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甘肃马莲河畔在修建水电站,一天中午,突喊有人道挖到“龙骨”了,顿时工地上乱哄哄一遍,只见几个手快的人抱着“龙骨”往家里跑。 黄土高原这片广袤而苍凉的土地,历经千万年风沙侵蚀,沟壑纵横,1973年1月,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一座水电站正在紧张施工,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片荒凉的土地下,竟埋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 事情要从1972年年底说起,马莲河是庆阳市内最大的一条河流,途经合水县何家畔乡和板桥乡,当时合水县打算利用马莲河水来灌溉附近的农田,这样就不用村民们每天辛苦挑水了,经过商量,最终选择在穆旗生产队处修建一座水电站。 当时没有挖掘机和铲车等现代化机械,只能靠村民一铲一锄的挖,再加上当时正处冬天,天气严寒,土地坚硬,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难,但好在村民们不辞辛苦,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就这样,时间很快来到1973年1月20号,这天中午,一阵刺耳的喊叫声划破天际,有人称挖出了“龙骨”! 原本井然有序的工地瞬间炸开了锅,人们纷纷涌向发现“龙骨”的地方,好奇、兴奋、贪婪,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几名工人抱着巨大的骨头往外跑,工程负责人姜登畔闻讯赶来,立即命令所有人不得擅动,并派人将“龙骨”追回。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姜登畔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龙骨”,它们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足有碗口粗细。 虽然无法判断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但直觉告诉他,这绝非寻常之物,必须上报。姜登畔立即安排人将一块“龙骨”送往县文化馆,并组织民兵日夜守护现场,等待专家前来鉴定。 消息传到县里,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文化馆当即派出专家赶赴现场,经过初步鉴定,专家确认这些骨头是古生物化石,但具体是什么动物的化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得知这一消息,当地村民议论纷纷,在他们看来,“龙骨”可是珍贵药材,能够强筋健骨、延年益寿。于是一些村民打起了歪主意,想方设法偷走了一些“龙骨”回家煲汤。 尽管姜登畔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保护,但还是有一些“龙骨”不幸流失,这为日后化石的完整性埋下了隐患。 为了尽快解开“龙骨”之谜,一支考古队迅速赶赴马莲河畔,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龙骨”并非传说中的神物,而是来自于一种史前巨兽——黄河古象。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周围的土层,象牙、头骨、腿骨……一块块巨大的化石逐渐显露出来,其完整程度令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据专家推测,这头黄河古象生活在距今约三百万年前,体型巨大,光是象牙就长达三米多,比现在的亚洲象还要高大威猛。 可就在考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具黄河古象的骨骼化石,唯独缺少了尾椎骨。 尾椎骨去哪儿了?是被水冲走了?还是被其他动物叼走了?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但考虑到之前村民偷盗“龙骨”的事情,一个令人痛心的猜测浮出水面:那些被村民拿走煲汤的“龙骨”中,会不会就包含着缺失的尾椎骨?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是追悔莫及。 尽管尾椎骨的去向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团,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黄河古象的敬畏和好奇。专家们根据现有的化石,对黄河古象的体型、生活习性进行了复原和研究。 如今,这具珍贵的黄河古象化石已经被修复装架,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史前历史。 黄河古象的消失同样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让地球家园永远充满生机。 信息来源:《黄河象:尘封45年的绝版记忆》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