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原生家庭”变成流量密码

新黄河 2024-07-30 18:17:05

谈到原生家庭,网上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2024年暑期档票房已经突破70亿元,其中马丽、沈腾主演的《抓娃娃》收获了23亿元票房。该片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也引发了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国产影视剧热衷于对“原生家庭”做文章,却也让大众对“原生家庭”的理解走向了两个极端。对此,心理专家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发表不同看法。

是喜剧片还是恐怖片?

《‌抓娃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家庭故事,不少人看后直言“这哪里是喜剧片,分明是恐怖片”。

‌电影中,‌沈腾和马丽饰演的马成钢和春兰夫妇是一对有钱人夫妇,‌却选择居住在破旧的宅院中,‌给儿子营造出一个贫穷家庭的气氛,目的是通过“苦难教育”的方式培养儿子马继业,‌希望他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学有所成,做成功的家族接班人。在“地下”的一个庞大专业团队的精心养育下,马继业长成了这对夫妇期待的样子。‌然而,‌随着马继业的成长,‌他开始怀疑自己生活在一场精心设计的虚幻之中。

‌电影通过反差和荒诞的情节,‌探讨了教育与人性的深刻问题。‌马成钢夫妇的“装穷”行为,‌不仅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暴露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抓娃娃》海报

影片笑点密集,观众却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和恐怖,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思当下的教育方式,也提醒大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

一部《抓娃娃》引发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其实最近几年的热门电影、剧集中,以“原生家庭”作为主题或塑造人物形象元素而存在的例子还有不少。

《涉过愤怒的海》中,老金在追凶中发现真正的凶手其实是自己,‌这一情节揭示了原生家庭问题的复杂性,‌反映了家长在爱孩子的方式上可能存在的误区。《狗十三》中,‌李玩的反抗和妥协,‌向观众展示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个体成年后的反思和应对。两部作品都出自导演曹保平,也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开展叙述,展现原生家庭的隐痛。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玫瑰的故事》,除了讲述玫瑰和四个男人的爱情,也从侧面暴露了五组不同的原生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价值观、人生观截然不同。

你被他们狠狠共情了吗?

所谓“原生家庭”,是指个体出生并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亲属,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最初社会支持网络。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性格、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影视剧中,“原生家庭”俨然话题制造机,尤其是“不幸的家庭”更是轻松就能“拿捏”话题。

《都挺好》剧照

从早些年《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妈妈刘美兰,《安家》里面房似锦妈妈潘贵雨,《都挺好》里的苏父苏大强,《乡村爱情》里的谢广坤,再到今年《烟火人家》中的孟明玮、《小日子》中的公公朱大力,《承欢记》里麦承欢的妈妈刘婉玉,在这些剧里,奇葩的爹妈、公婆纷纷化身“话题担当”,冲在“热搜一线”。

马伊琍饰张凤侠

而作为“奇葩父母”的对立面,影视剧里“梦中情妈、情爸”的存在,也收获了一波共情的流量。

儿童作家郑渊洁说过,好父母也是好演员。《烟火人家》里,梁静演的二姐孟菀青就作为正面教材出现,呈现了一个“梦中情妈”的形象。她和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但为了给女儿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她和丈夫变成“协议夫妻”,多年来演好父母的形象。自身缺乏安全感的孟菀青,全身心地爱着女儿,尊重她、呵护她,希望她享受自己的人生。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这句话是《我的阿勒泰》里的一句台词,当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说出这番宽慰女儿的话时,屏幕前的不少观众被狠狠共情了。孩子遭遇困境时,提供情绪价值,治愈焦虑;孩子想要追寻梦想时充分支持,绝不扫兴。活好自己的人生,也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俨然大家眼中的“梦中情妈”。

《小日子》剧照

“原生家庭”应该如何演绎?

最近几年,罗清军一直在关注影视剧“科普”亲子教育的社会现象。身为知名心理专家、国民心理健康研究院暨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学院副院长,罗清军出版过《超越原生家庭》《新时代的婚姻》等心理畅销书。在他看来,影视剧展现“原生家庭”的最大意义在于宣传范围广,影视作品用“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法,更容易唤起大家的共鸣和社会的讨论,进而引起家长的自省和重视。

罗清军透露,他的来访者中就有一些是因为看了影视作品来做咨询的,“一部分是父母,通过影视作品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和某个剧中的演员一样,然后来做心理咨询或疏导。还有一部分是青少年或年轻人,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性格有问题,在影视作品中发现了和自己相似的经历,开始意识到是不恰当教育方式引起的,后来出现的人际关系困惑、亲密关系困惑或者其他问题,仿佛找到了原因。”

《烟火人家》徐帆剧照

但是,罗清军发现影视剧对原生家庭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选择一些极端案例的表达——要么极度悲惨,要么极度幸福,导致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理解变得刻板化、套路化。“以控制型父母为例,大部分父母都有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被毁了。有的孩子可能成了极端的案例,发展很不好,问题很多;同样也会有少数孩子影响很小,核心部分可能有点问题,但是并不影响生活工作。每次关于原生家庭的影视剧热播的时候,都会引起很多人对自己原生家庭的思考,但是大部分普通观众并不专业,也没有专业人士的引导,容易演变成对原生家庭的攻击,恶化了很多关系。”

因此在剧情的表达上,罗清军建议创作者能够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孩子的承受力,“剧情设置上,是否可以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很适应,另一个孩子不适应或发展不好。这样的对比下,观众也比较看得明白。”他强调,“外在环境,尤其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但并不是绝对的,我的新书《父母觉醒》中有一句话:‘我们会被过去影响,但是不会被过去决定’,环境只是一部分,我们自身的部分,以及后期的教育,自我教育同样重要。”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刘称莲表示,《人世间》和《狂飙》是她看得比较认真的两部剧,虽然主题讲的不是原生家庭,但人物命运的走向却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理解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剧集。

她以高启强这个人物为例,13岁之前,父亲酗酒、家暴,父母关系不好,让他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感很低。13岁那年父母双双去世,他被迫长大,在三观尚未成型的年纪离开校园,谋生存、抚养弟弟妹妹,亲身的遭遇和周围的环境让他形成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后走上了不归之路。“人的天性里,谁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谁都想要自己活得更好。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社会环境也同样重要。”如果能通过影视剧看清这些来龙去脉,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为人父母有责任营造好家庭氛围,教育好孩子,作为公民有责任营造好社会环境。

记者:任晓斐编辑:徐敏校对:刘恬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