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岳飞初识庐山,风雨飘摇忠将隐退,青山不语忆忠魂

澜史志的 2024-12-07 17:21:18

前言:

岳飞这一生啊,打过的仗比普通人走过的路还多,可要说他最爱的地方,非庐山莫属。这地方,有青山、有绿水,还有那么点人间清静。岳飞喜欢庐山,不光是因为它好看,更因为它像个“心灵驿站”,让他在刀光剑影中,能喘口气儿,理理自己的忠与义。

可别以为他上庐山是为了“退休”,那会儿的岳飞哪有资格隐居?他这靠山啊,说白了,是个临时的。他来这里冷静一下、发发牢骚,然后又得回朝廷和战场上拼命。庐山记得他,记得他的诗、他的愁,还有他的遗憾。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岳飞和他的这座“靠山”的故事,保准你越听越上瘾!

驻守三十而立 江州

1132年的江州,热闹中透着些许混乱,像是刚喝完一坛子烈酒的醉汉,表面上脚步还算稳当,可眼里早就没有了焦距。这一年,岳飞来了,年仅三十,这年纪搁今天说,刚过完青春躁动的日子,开始为车贷房贷发愁;可在那会儿,已经算得上顶天立地的英雄了。他穿着一身铁甲,马蹄声在江州的大街小巷敲出了震天响。人们探出头,看着这位据说从金人刀尖下杀出一条血路的年轻人,好奇得不得了。

江州,得先说明白它的局势。此地,南北交汇,四方杂处,不是那种地广人稀的农耕之乡,而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偏偏这时候,战乱带来了一股难缠的流寇。这些人啊,说白了就是一帮趁乱拉杆子起家的混混头目。他们不愿打金兵,怕死;也不愿种地,嫌累;专干些烧杀抢掠的买卖,欺负起平头百姓来,那是一点不手软。朝廷一面头疼不已,一面又无计可施,只好派岳飞去试试运气。

岳飞呢,到了江州后,没急着动刀兵。先是把州府的大佬们叫到一块儿开会。他不惯这些人官场上的弯弯绕绕,说话直来直去。开场白差不多是:“咱江州这么好一块地,弄得乌烟瘴气的,你们不心疼我都心疼。别磨叽,得收拾收拾。”大佬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有点发怵—这位小伙子虽然年轻,可眼里透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刚硬劲儿。

接下来,岳飞带着手下的人马,挨个去拜访那些不听话的“山头老大”。他的拜访很简单,一手铁骑,一手刀枪,说话比之前更直接:“降,还是死?”那些平时横行乡里的流寇,见识了岳飞军队的本事后,一个个像风筝断了线,原本牛气冲天的气焰,瞬间就散了。几个胆子大的,心想着“试试水”,可这一试,倒好,被岳飞亲自领兵围了老巢,一战就给端了。

经过几轮剿灭,那些流寇就算再笨,也学聪明了。岳飞不打虚招,手下的兵又是经过百战的硬茬子,别说正面刚,连偷偷摸摸搞点小动作都能被揪个正着。江州的老百姓看着日子逐渐安稳下来,忍不住拍手叫好。一时间,岳飞的名字在茶馆酒肆里被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救苦救难;还有人说,他不光能打仗,连诗都写得好。总之,这位驻守江州的将军,一下子成了当地人的主心骨。

可你要以为岳飞就止步于此,那就低估他了。对这些百姓,他不仅仅是挥刀斩敌的战神,还是个真正体恤民生的好官。他常常巡视乡间,有时候还主动找那些挑水砍柴的老汉聊几句:“庄稼怎么样?今年收成可还好?”这话一问,那些平时被地方官冷眼相待的百姓,心里暖得跟喝了热汤一样:“岳将军是真的关心咱!”

驻防江州的几年,岳飞不仅平定了流寇,还抓住时机训练军队,为后来的南征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他的三十而立,不是靠一张嘴吹出来的,而是用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当然,江州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庐山那一片青山绿水的风情,早已悄悄地吸引了岳飞的目光。这是后话,咱们暂且不表。先看这位年轻将军如何在兵荒马乱中让江州恢复了平静,而江州百姓又如何在他的身影下,第一次看到了曙光。

第二章节:诗意庐山 军旅家园

江州的日子渐渐安稳了,岳飞这才有时间抬头看一看周围的风景。庐山啊,那是天造地设的好地方!你说它是山,倒也没错,可这山却像个害羞的姑娘,总是藏在云雾后头不轻易露面。天晴的时候,青翠欲滴,云彩绕着山顶打转;下雨的时候,流水像绸缎一样挂满山坡。岳飞心里想着:“这地方,若是打仗前能在这里转一圈,兴许连刀都能砍得更快些。”

庐山的风景固然好,可岳飞却不是个只知赏山玩水的人。打从小到大,他总是说干就干,说喜欢就喜欢。庐山这地方他是真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开始在山上买地建房子,准备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安一个家。这年头,穷兵黩武的军阀多得是,个个占地成千顷,家里堆满了金银珠宝。可咱们的岳飞不一样,他建的宅子虽然有四百多间,但说寒碜也真是寒碜,和那些豪宅一比,简直就是一片简陋的棚屋。

岳飞建房子,不是为了显摆什么权势财力,而是为了让家人有个落脚的地方。他把老母亲接过来,又把妻儿安排在庐山脚下。这些年来,他东征西讨,回家的日子少得可怜。好不容易得了闲,就喜欢坐在庐山的石桌旁,跟母亲唠嗑,跟孩子们掰手指头算算账:“咱们田里今年又多收了几斗米?水磨那边的收益怎么样?”那副样子,哪里还有半点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气势?倒像是个和气的庄稼汉。

但是吧庐山对岳飞的意义远不止是个安顿家人的地方,它更像是他的心灵家园。他那些传唱千古的诗词,大多也是在庐山的灵感下写出来的。《满江红》里的豪情壮志,兴许就是在某个静谧的清晨,看到山间的雾气时涌上心头的。你说,这是不是有点浪漫?一边指挥千军万马,一边在笔记本(当然,那时是竹简或者纸张)上写诗,岳飞这人,骨子里就是个诗意的武将。

可别以为他每天都这么悠闲。话说1136年,岳飞的母亲病逝了,他亲自扶着灵柩,将老人家安葬在了庐山的株岭山上。那时候,按理说他可以在家守孝三年,但北方金军的威胁没个消停,高宗皇帝又急着催他回去。他也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咬咬牙,把母亲安置好后,就匆匆回到了前线。你说这人,他不是铁打的还能是什么?心里分明装着母亲的遗憾,可面对战事又不得不狠心把这份思念压在心底。

但庐山对他的抚慰却是无言的。每逢心情烦闷,他都会偷偷摸摸地跑回来。他喜欢站在山顶远眺,眼前是江南的烟雨迷蒙,身后是庐山的一草一木。那是他梦想中的天下,也是他对抗现实苦难的寄托。他跟东林寺的慧海长老关系特别好,两人没事就凑在一起吟诗作对,聊聊战局、聊聊佛理。有一次,他甚至托付慧海长老:“等我北伐归来,就办个‘白莲社’,到时候咱俩一起喝茶作诗,隐居庐山。”

想想看,那时候的岳飞,满怀豪情,梦想着扫平金兵之后,能真正地安享庐山的幽静生活。可惜啊,天不遂人愿,庐山虽静,外面的世界却风波不断。岳飞的身影留在了庐山,他的诗留在了庐山,可他的心却总在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南宋担忧。

或许,他喜欢庐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景,更因为在这片山水间,他找到了一个短暂远离现实的安慰,一个让他可以暂时卸下铠甲、回归平凡的港湾。庐山是岳飞的后方,但也是他的遗憾。

第三章节:剑拔弩张 临时归隐

岳飞这一生,说得好听点是忠心耿耿,说得难听点也就一根筋。这根筋偏偏总爱跟皇帝那儿打结,有时候打得还挺紧。这不,1137年春天,皇帝又跟岳飞闹别扭了。事情说起来简单得很,就是关于刘光世这支军队的归属问题。原本说好了划归岳飞指挥,可到头来高宗赵构突然变卦。您想想,平时都顶着刀枪打仗的岳飞,哪里受得了这种“耍猴”似的安排?于是,他一甩袖子,谁也不打招呼,直接回庐山去了。

您说,这岳飞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其实吧,他也不是真想撂挑子,更多的是赌气:我这个命都快不要了的忠臣,您居然这么拿我开涮?不行,我得让您知道知道,什么叫“没有岳飞,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一头扎进庐山的云雾里,气是消了一些,可底下那些军师、将领还有皇帝呢?全都炸了锅。

皇帝那头,先是下了一道旨意,招呼岳飞回去。结果,岳飞装作没看见。再来一道,他还是没回。这下高宗急了,连亲笔写的御旨都用上了,还派了两个岳飞的心腹王贵和李若虚来请,甚至还放狠话:“你俩要是请不回岳飞,军法伺候!”这两个倒霉催的跑到庐山,倒也不敢用什么威逼的办法,顶多就是天天苦劝。岳飞是铁了心:“不回!不回!庐山多好啊,回去干嘛看皇帝的脸色?”这一拖,就拖了将近三个月。

在庐山的这些日子,岳飞的生活颇有点别样滋味。他白天绕着山转悠,看着远处的江水发呆,偶尔还念叨两句诗。这人一生都在风里火里扑腾,好不容易偷了个闲,竟然也有点不适应。慧海长老也不怕他烦,隔三差五就拉着他一起喝茶聊天。聊到快意处,岳飞会咧嘴一笑:“长老,等我哪天不干了,咱俩就在这庐山办个大诗会,你念佛经,我写诗,想想都美得很。”慧海捋着胡子,笑而不语,心里可能想的是:“您这命啊,怕是闲不下来。”

不过,别以为他真就这么放下一切了。庐山的青山绿水,确实让他舒心,可背后的天下大势,他哪能真的不管?当王贵和李若虚跑来苦劝时,他也不是毫无波动。他知道,他走了,军中的士气会受影响;他走了,皇帝可能会真的生气。可他这一身傲骨,偏偏就受不了那点委屈。直到高宗一连三道御旨,甚至隐约有了些“再不回就真翻脸了”的意思,岳飞才缓缓地松了口:“回就回吧,但我得再看看庐山的山,再听听这鸟叫声。”

回去的路上,他的心情复杂得很。再见庐山,得是什么时候呢?等他扫平金人,凯旋归来,或许还能在这里安度余生吧。他自己也知道,这想法多半只是个念想,可有些东西,知道实现不了,也还是要留在心里的。

三个月的僵持,也让岳飞看清了一些事情:庐山虽好,但天下之重仍得挑在肩上。到了军中,他故作无事,一边训练部队,一边调整心态。然而,那份在庐山的清静与自在,却早已埋在了他的心底,成了一道无声的风景。他知道,这一趟回庐山虽然过瘾,可也在朝中给自己留下了几分隐患。毕竟,在这个所有人都讲究忠心不二的时代,他这一走,可就让皇帝多了一点怀疑的借口。

岳飞赌气归赌气,却不是个莽撞的人。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背后可能又会引起什么。但有些事,倔强如他,是非得做一回不可的。而庐山,这片让他短暂远离尘世的地方,也因此成了他心里永远的归属。他心里明白,庐山虽然能暂时藏住他的身,却藏不住他的心,那颗心终究还要回到战场上去,继续为这天下劳碌奔波。

第四章节:壮志未酬 魂系庐山

岳飞与庐山的故事,到这儿已经多了几分悲凉的味道。时间转到了1141年,这一年,岳飞三十九岁——按老百姓的算法,正是干劲儿十足的年纪。可这一年,皇帝赵构跟他的关系彻底凉透了。岳飞被削去兵权,打发回庐山“赋闲”。这“赋闲”两个字,听起来还算体面,但实则是明着休息,暗里软禁。岳飞无奈,却又无能为力。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那双曾经握剑挥旗、拼杀疆场的手,如今竟无所事事地垂着。他叹了口气,转身迈入庐山的雾霭中。

庐山,这片他早年满怀希望修建的归隐之地,如今真的成了他唯一的安慰。刚回来的那些日子,他每天拄着拐杖到山顶转转,看看远处的江水,还会念叨着:“山河仍在,人事已非。”可这嘴上说得淡,心里却怎么也放不下。国土未复、北方沦陷,这些事情压在他的心头,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别人眼里的庐山,是仙境;可在他眼里,这青山绿水怎么也藏不住那片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他以为可以在庐山暂时消停一阵时,九月初的一天,他的家人传来噩耗——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捕入狱,朝廷罗织罪名陷害他们。岳飞听完消息,手里的茶盏摔了个粉碎。他平时最是疼爱这个大儿子,那可是他一起冲锋陷阵的好兄弟啊!而今竟落得如此下场?他本能地想冲回临安找皇帝理论,可再想想,他已经不是当年的岳飞了,他的兵,他的权,全都没了。靠一腔孤勇,除了自己再搭进去,能救得了谁?

就在岳飞挣扎间,朝廷又来人了。杨沂中来了,带着皇帝的招呼,让岳飞去临安“作证”。听着这话,岳飞冷冷一笑,心里明白,这“作证”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要把他从庐山挪开,好一并收拾了。他回头望了望庐山,山还是那座山,青翠如初,可他心里突然升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这片他挚爱的土地,怕是再也见不到了。

这一路,他没说什么话。杨沂中陪着,嘴上不停地宽慰:“岳大人,您忠心耿耿,皇上一定会给您一个公道。”岳飞听着,淡淡地回了一句:“我忠,天地可鉴。至于公道,恐怕要问问那些草木是否相信了。”杨沂中愣住了,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却也不敢多问。

到临安后,岳飞被扣在了大牢里。那是一个潮湿阴冷的地方,墙壁上的苔藓一层层地叠着,像是专门给人添堵的。他日日抬头望着狭小的窗,心里却在想着庐山。想着母亲的坟茔,想着妻子的墓碑,想着那满山的翠竹与潺潺的溪水。他本来计划等天下安定之后,就归隐庐山,与亲人长伴青山白云间。可眼下看来,这个愿望怕是要成泡影了。

最后的日子里,他竟开始写起了诗。那一笔一划间,有壮志未酬的遗憾,也有对庐山的深深眷恋。那些诗句后来成了千古绝唱,可谁知道,岳飞写下它们时,心里是何等的沉重?最终,他被赵构和秦桧联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离开了这个让他劳碌一生的尘世。

岳飞死后,人们常说他的魂魄留在了西湖边,因为那里有他的新墓,有后人祭拜他的忠魂。可谁能知道,其实他的魂早就留在了庐山的青山绿水间。他那未竟的梦想,那颗曾经想要与天地共舞的心,都深深地埋在了庐山的云雾中。庐山的风,庐山的雨,庐山的每一片落叶,都仿佛在诉说着岳飞的故事。

青山不语,绿水无声。这座庐山,成了岳飞生前的依靠,也成了他死后千古的哀叹。

结语:

岳飞这一辈子,奔波劳碌,好不容易攒下一个庐山庄园,结果啊,青山未老,英雄先去了。他的命运,就像那庐山的云雾,飘来飘去,总也落不下来。赵构、秦桧这些个主谋,倒是躲在幕后活得潇潇洒洒,可庐山的青竹可是看得分明:这一场忠奸斗,岳飞虽然输了性命,可却赢了百姓心。

庐山上的溪水还在唱歌,山风依旧温柔。那些岳飞亲手栽下的树,如今早已长成参天大木。来庐山的游客,总要站在青翠间叹上一句:“岳飞当年也是站在这里望天的吧。”这人哪,活着的时候忙碌,走了还得为后人提供一把“靠山”。也好,庐山见证了他的悲喜,也让他的故事伴着这山这水,流传了千年,永不散去。

0 阅读:0

澜史志的

简介:每天发表文章,每天更新,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