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造了那么多的地铁,为何不见泥土被运出来,这些土都被弄到哪里了? 每天都有数百万人搭乘着地铁,穿梭于城市地下,但你有没有想过,地铁挖掘出的巨量泥土,都去了哪里?那些原本深埋地下的泥土,仿佛随着地铁的建成凭空“消失”了。 其实这“消失”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挖掘方式,以及一套“隐形”的循环系统在运作。 先来解释下为什么见不到泥土的运输,这是因为为了不影响交通,泥土运输大多选择在夜间进行。深夜的街道,运土车队在黑暗中穿梭,将一车车的泥土运往目的地,而白天我们看到的,只有干净整洁的街道,丝毫看不出泥土运输的痕迹。 这些泥土,有些被送往城市周边的绿化带,为城市的“呼吸”贡献一份力量;有些则被运往建筑工地,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建筑材料。 所以,下次当你漫步在城市公园,或是路过某个建筑工地时,不妨想一想,你脚下的泥土,或许就来自某个地铁项目的“馈赠”。 说起修地铁,就不得不提起盾构机这个“神器”了,早些年咱们国家还没有这项技术,只能高价租用他国的设备,但在为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现在拥有了世界领先级别的盾构机。 盾构机就像一条巨大的“钢铁蚯蚓”,在地表下悄无声息地掘进,它先从竖井进入地下,然后沿着预定路线挖掘,这种方法对地面的影响最小,但技术难度也更高,成本也更昂贵。 盾构机也是解开泥土“消失”之谜的关键,这个“钢铁巨兽”的头部装有锋利的刀片,可以轻松切割土层,更神奇的是,它在挖掘的同时,还会将一部分泥土挤压到隧道两侧,形成坚固的隧道壁,从而减少了对额外加固材料的需求。 那剩下的泥土呢?它们当然不会被浪费。事实上,有近一半的挖掘土方会被用于回填地铁隧道,剩下的则会被运往其他地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了上面的用盾构机挖掘,还有一种常见的挖掘方式,就是那种直接开挖地面的传统方法:尘土飞扬、机器轰鸣,原本平坦的道路被挖出一道巨大的沟壑。 这就是明挖法,简单粗暴,但也效率高,这种方法适用于规划中的新城市,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现有建筑和交通的影响。 但对于那些已经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明挖法就显得“伤筋动骨”了,这时候,就轮到钻挖法登场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盾构机。 地铁泥土的“消失”,并非真正的消失,而是一种“隐形”的循环。它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加环保、高效的施工方式,让地铁建设与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地共存。 信息来源:《一年挖出850万吨 杭州造地铁、建高楼产生的渣土去哪了?》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