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洛阳桥上的乡愁

扬眼 2024-08-01 14:57:58

抵达泉州时已经黄昏。吃过晚饭,我们便开车去了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与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列为古代四大名桥。去年,我曾于晚间时分去过潮州广济桥,灯光璀璨,人来人往,古老与时尚在韩江上交相辉映。我想,夜晚的洛阳桥大抵也是这般热闹吧?却不料,整条洛阳桥黑黢黢一片,既没有华丽的灯光,亦没有几个游人,只有微弱的月光和隐约的路灯,照着这座落寞而孤独的千年古桥,仿佛像被人类遗忘了。

心中不免有些落差,忍不住和同行的朋友抱怨。朋友倒挺释然,他说保持这样原汁原味的古朴不好吗?古桥在古不在灯。被他一点拨,心立时静了。既来之,则安之,同样一件事,转换个角度看,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洛阳桥下,是一片浅浅的滩涂,停歇着一些小木舟,这里种植了很多牡蛎,牡蛎使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也因此,“牡蛎固桥”成为洛阳桥的一大特色。桥边,矗立着一具巨大的石像,是北宋名臣蔡襄的。洛阳桥,正是蔡公主政泉州时所修,而牡蛎固桥即为蔡公的灵感。《宋史·蔡襄传》中记载:“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洛阳桥建在泉州,为何不叫泉州桥而要以中原洛阳之名来命名呢?原来,西晋末年,中原人为逃避战乱,纷纷外迁,部分迁移到了福建,成为当地客家先民。“客居”异地,思乡情切,他们说家乡话,吃家乡菜,更以家乡的地名来命名新住之地,以示怀念。他们觉得泉州流出入海的一条江很像家乡洛阳城里的河流,于是将这条江取名为洛阳江。而建造在洛阳江边的大桥,自然就被叫成了洛阳桥。

漫步于洛阳桥上,晚风拂面,不禁想起余光中的诗歌《洛阳桥》:“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余光中祖籍泉州永春,在诗里他回忆了儿时六岁那年,父亲和母亲牵着他的手一起走过洛阳桥。一别泉州几十年,当他于八十多岁的高龄重回故里,重新踏上洛阳桥,思绪万千:“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这是余光中写下的第一首关于泉州的诗篇,近乡情怯的深情融于字里行间。他思念儿时泉州的刺桐花、洛阳桥,思念携手同行的父亲、母亲。乡愁是诗人对故土最诚挚的情感反映。

余光中的诗歌,用词浅白、写实,避开了很多诗歌中那种锤字炼句的刻意和晦涩,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反而赋予了诗歌厚重而深沉的内涵,以恬淡而纯净的美学风格直抵人心。尹画

校对徐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