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墨西哥几名矿工,正在开挖一条风井,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石壁坍塌露出了一个大洞,里面隐约发出白色的光芒。几名矿工透过小洞朝里一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洞穴深埋在地底,通常意味着黑暗、未知,甚至恐惧,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个巨大的水晶洞穴颠覆了所有想象,它美得令人窒息,也危险得令人却步。 2000年,墨西哥奇瓦瓦沙漠腹地的奈卡银矿,两名矿工在例行作业中,凿开了一道原本平凡无奇的岩壁,可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却足以令世界震惊。 那是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内充斥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无数巨大的白色晶体交错纵横,仿佛来自远古巨人的宝剑,又像是神话传说中的冰雪世界。 这壮观的景象,让这两位经验丰富的矿工也目瞪口呆。 但美丽往往与危险相伴,奈卡水晶洞也不例外。洞穴深处常年保持着59摄氏度的高温和近乎100%的湿度,再加上空气中弥漫着的有毒气体,对人类来说这里如同一个致命的蒸笼。 即使是身强力壮的矿工,也不敢在洞穴里久留。 2008年,美国科学家们冒险进入了奈卡水晶洞,他们的目标,是寻找可能存在于此的生命迹象。 美国团队的到来,为水晶洞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他们在晶体内部,竟然发现了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已经在晶体内部“沉睡”了数万年之久,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基因序列与地表生物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可能来自一个独立的进化体系。 这一发现,无疑是科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它意味着即使在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生命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这些来自远古的微生物,也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进化,甚至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可正当科学家为奈卡水晶洞的发现而兴奋不已的时候,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摆在了他们面前:人类活动正在威胁着这座地球奇迹的存亡。 奈卡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银、金等矿藏储量巨大,为了开采矿产,矿业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地下水抽取作业。 地下水位的下降,直接导致了水晶洞环境的恶化,原本稳定的水环境被打破,晶体开始出现腐蚀、破裂等现象。 为什么说水位的下降会影响水晶呢?这就要从这些水晶的形成说起了。 当时西班牙地质学家团队率先对洞穴展开了勘探研究,他们发现这些晶莹剔透的“水晶”,其实是石膏结晶体,而其形成则要追溯到两万五千年前。 那时剧烈的火山活动使得高温岩浆涌动,将地底深处的矿物质水带到地表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富含矿物质的水逐渐冷却,其中的石膏成分开始缓慢结晶。就这样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壮观景象。 在2010年,迫于各方压力,奈卡水晶洞被迫关闭,禁止游客进入,然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2015年,在科学家和环保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关闭了所有与水晶洞相关的矿井。随着地下水位的逐渐恢复,水晶洞也终于重新被水淹没。 科学家们相信,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强大的,他们希望奈卡水晶洞能够慢慢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地球家园,还有许多未知的奇迹,需要我们去探索、去保护。敬畏自然,守护奇迹,这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信息来源:《沙漠底下,有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