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一年出鱼5000万斤,禁渔多年后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静静地躺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它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维系高原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 在这片广阔的湖水中,生活着一种独特的鱼类——湟鱼,它们是青海湖的“主人”,也是这片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惜这些鳇鱼还是没能躲过人类的魔爪,由于过度捕捞,平衡很快就被打破。 2021年,青海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渔,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保护行动,标志着青海湖的生态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意味着青海湖将彻底告别“捕捞时代”,进入“生态修复时代”。禁渔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 过去他们以捕鱼为生,如今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湟鱼的守护者,他们自发组织巡逻队,打击非法捕捞,宣传环保理念,为湟鱼的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因其通体几乎无鳞而得名,它们生命力顽强,世世代代在这片高寒的咸水湖中繁衍生息,是青海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青海湖,水草丰美,鱼虾成群,是名副其实的“丰饶之湖”。湟鱼资源极其丰富,年捕捞量巨大,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也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记载,1958年,青海湖湟鱼原始蕴藏量达到了惊人的32万吨,最多时一年能够出鱼五千万斤。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湟鱼资源也急剧衰退。 人类活动对湟鱼栖息地的破坏十分严重,修建水坝、开荒种田等活动导致湟鱼产卵洄游的通道受阻,湖泊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加剧了湟鱼资源的衰退。 过度捕捞是导致湟鱼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捕捞强度过大,远远超过了湟鱼的自我繁殖速度。 而湟鱼自身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弱、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差等特点,也加剧了其资源衰退的速度。 面对湟鱼资源枯竭的危机,政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封湖育鱼政策。 从1982年开始,青海湖先后实施了六次封湖育鱼,每次封湖都持续数年,旨在通过减少捕捞压力,给湟鱼种群恢复创造条件。为了保护湟鱼洄游产卵,政府还在一些河流修建了鱼梯,帮助湟鱼顺利回家。 青海湖湟鱼的兴衰史,是一段人与自然的故事,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人吃鱼”到“人护鱼”,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相信在持续保护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全面恢复,湟鱼资源能够持续增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高原明珠”。 信息来源:《“长江禁渔”,青海这样行动!》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