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嘉定一处工地发生了怪事,500吨压力的打桩机竟然打不进地面!难道地下有什么玄虚?工地负责人调来挖掘机,没想到,这一挖竟然挖到了掺着米浆的三合土! 经验老道的工头见状,心中隐隐有了一个猜测:怕是挖到“硬茬”了! 消息层层上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火速赶往现场,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穴中,两具棺椁并排而放,似乎在诉说着一段生死相依的故事。 在其中一具棺椁中,考古学家发现除了些常见的女性用品外,还出现了件令人意想不到的物品——一只做工精美的银香盒。 这个香盒小巧玲珑,之所以说它意想不到,是因为香盒周身布满褶皱,乍一看与我们常见的啤酒瓶盖有几分相似。更令人惊奇的是,香盒的盖子上,还刻有一个用小孔组成的“香”字,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自己的身份。 这一发现,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甚至有人怀疑是盗墓贼留下的东西,但专家的鉴定结果证实,这的确是一件货真价实的明代文物。 古代文人雅士,素来注重生活情趣,焚香便是其中之一,书房之中,焚一炉香,香气袅袅,既能清新空气,又能凝神静气,更能增添几分雅致的氛围。 而香盒,便是用来盛放香料的容器,它通常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材质多样,造型也各具特色,有的精致小巧,有的古朴典雅,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标配”。 这枚小小的香盒,也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来自数百年前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温度。 那么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墓志铭上的文字,清晰地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一位名叫李汝节的明代官员,以及他的妻子程氏。 李汝节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他的一生似乎也如这沉睡地下的墓葬一般,静默无声。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一段被历史尘封的故事,一个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翻阅史料,我们得知李汝节的祖父曾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却因故家道中落,父亲李文邦重振家业后,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便将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了李汝节身上。 后来李汝节不负众望,考中举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乙丑科殿试中金榜题名,踏入仕途。 他被任命为浙江安吉知州,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却承担着一方百姓的福祉。上任伊始,李汝节便展现出务实能干的作风,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兴修水利,筑堤坝,测田亩,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面对倭寇侵扰,他又带领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李汝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和担当。 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51岁那年,李汝节因病辞官还乡,同年便撒手人寰。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勤政爱民的好口碑。 或许是因为深知丈夫淡泊名利的性格,李汝节的墓葬,并没有金银珠宝的堆砌,也没有奢华器物的陪葬。棺椁中最多的便是书籍和宣纸,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墓主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热爱。 李汝节墓的发现,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意义深远。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记载,它也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考古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吧。它让我们能够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找到蛛丝马迹,拼凑出历史的碎片,还原出历史的真相,让我们对过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现在有更加珍惜的态度。 信息来源:《上海出土明代香盒神似啤酒瓶盖,网友:确定没印“再来一瓶”吗?》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