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焕”新声: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新华社 2024-08-02 15:55:01

新华社南宁8月2日电(记者田颖)手持天琴,一只脚趾上套着伴奏摇铃,一边拨动琴弦,一边唱起山歌,屋外是由典型喀斯特地貌绘成的壮乡田园美景……在广西崇左龙州县,壮族天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李绍伟展示着这项艺术在民间最原生态的表达。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有“中国天琴艺术之乡”之称。天琴又称鼎叮,是一种只有两根弦的弹弦乐器,用于壮族群众祭祀祈福及日常娱乐活动。年近七旬的李绍伟有种紧迫感,他“希望这种文化能代代传承下去”。而在各级政府、学术机构、民间等多方合力保护下,这门非遗艺术正焕发新的生命力。

李绍伟的徒弟朱仲衡是龙州县民族中学一名天琴教师。他介绍,天琴弹唱已进入龙州县中小学课程,除教授学生天琴弹唱外,他还培训音乐教师。

为了天琴艺术的普及,朱仲衡一方面谱写天琴独奏曲,一方面钻研天琴制作。“以前天琴一弹快就容易崩弦,音色也容易与另一种民族乐器三弦混同。”朱仲衡说,如今在制作天琴时更加注重琴身和琴杆等的选材,并且注重保留天琴形制、样式。

在演奏上,他希望天琴能像吉他和尤克里里那样去弹奏,从而吸引更多爱好者。“如果只有人‘传’,没有人‘承’,那就谈不上传承。”朱仲衡认为,天琴需要创新,这并不会导致这门艺术失去原有的味道。

在龙州县,一支由当地教师、工人、职员组成的民间乐队——鼎叮组合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将天琴演奏、壮族山歌和说唱、摇滚等流行音乐结合,并借助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

演出时,他们身着壮族民族服饰,手持天琴、吉他、贝斯等乐器,唱着改编后的山歌,配以富有节奏感的流行音乐,极具感染力。其社交媒体平台上有粉丝留言,“家乡终于有好听的原创了”“虽然听不懂壮语,但听歌也是美美的享受”。

“因为广西天琴的文化品牌相对小众,所以我们希望放大其山歌的特点,并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让它更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乐队主唱陆庆聪说。该组合在原创作品《嘞呀》中融入一段表现壮族猜码(划拳)文化的壮语rap,其后又创作了将天琴融入电音元素的作品《嗨!奔嘛》。

谈及对未来音乐的规划,鼎叮组合天琴手马少刚说:“我们仍会以天琴及壮族文化为基础进行创作,因为这是我们最‘土’的东西,是我们的根。”

除民间传承外,天琴艺术也已走入高等院校。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8年开设民族音乐表演专业方向,天琴是该专业学生的特色课。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温泉介绍,大学开设天琴课重在审美教育,致力于丰富天琴的艺术表现力。

据龙州县政府介绍,当地还将天琴文化融入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让更多人在休闲活动中感受天琴文化魅力,让天琴艺术得到活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在广西,传统民族音乐的创新传承不仅限于天琴。京族传统乐器“独弦琴”以其“一根弦”造型以及独特的音色,在短视频平台上为人们熟知。

2018年,音乐人韦庆炳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弹奏独弦琴的片段《看我策马扬鞭》,引来众多观众。于是他决定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独弦琴文化,并学习视频制作,如今已有逾15万粉丝。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何清新表示,希望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好好地开花就会有最好的结果”。(施鹏、张清硕、钟熠、李魏欣、刘婕、郭冰倩、冯诗琪、吴昕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