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国务院新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我们迎来了城乡融合与空间重构的新纪元。回望过往,城市化进程的波澜壮阔与乡村改造的喜忧参半,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展望未来,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更贴近农民福祉、促进城乡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建设模式,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与使命。作为景观规划师,从空间规划的维度出发,有诸多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 首先,必须摒弃“摊大饼”式的传统城市发展路径,其弊端在于加剧了城乡割裂,扩大了发展鸿沟。新时期的城乡建设应聚焦于中小城镇的培育与振兴,通过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如投资倾斜、交通网络完善、公共服务均衡化(涵盖医疗、教育、产业等),吸引农民向镇区聚集,同时兼顾农业生产需求,形成城乡互动、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大城市则应推动多中心发展战略,实现空间结构的有机疏解,向周边乡村地带以组团形式拓展,避免无序蔓延,促进城乡深度融合。 其次,对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反思尤为关键。虽然集约化是提升城市效率的重要手段,但过度追求高绿地率(如占城市用地30%以上)可能带来维护成本高企、经济效益失衡的问题。因此,需科学评估园林绿地与农业用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合理比例,或可探索将部分绿化功能交由农业用地承担,既减轻城市负担,又赋予乡村新的生命力。例如,将园林绿地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15%),剩余空间用于农业开发,同时赋予其休闲、娱乐、生态等多重功能,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与效益最大化。 再者,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将农业用地纳入城市总体布局,使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规划,使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补充,形成城乡共生的美好图景。具体而言,可围绕城市组团布局农业用地,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不仅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也为农民提供新的增收渠道,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强调土地利用的功能复合性与规划的前瞻性。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的多重功能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与设计,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城乡发展环境,规划工作还需具备前瞻性思维,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与可能,确保规划方案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总之,新一轮的城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碰撞。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创新的思维与务实的行动,共同绘制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原工行现券商 资本市场资深人士 拥有100%控股公司 李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