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微故事:平均年龄86岁的养老日托班,为“双失”老人筑起乌托邦

钱江晚报 2024-08-05 07:11:09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隋雪通讯员金陆燕王琴琴农凤连插画/设计张恬怡余海雯(实习)

早上九点钟,天还下着小雨,88岁的李奶奶,穿着一身红色连衣裙,戴着精致的同色系耳坠,“元气满满”地到家门口的日托班报到。跟相熟的工作人员和班上姐妹们问个好,照例测量血压,接受每日晨检。

李奶奶所在的日托班,同学们平均年龄达到86岁,最年长的有97岁。“每天很喜欢到这里来,很开心,对我们老年人身体都有好处。”李奶奶笑着告诉潮新闻记者。

“实际上,这儿的老人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智症,有些是自己来的,还有些是老两口结伴一起,或者有子女接送。”日托班的“班主任”——杭州市南星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长黄兴宏说道。

日托班里老人们正在开展手工活动

老人们大都是住在馒头山社区的老街坊。这里位于南宋皇城根脚下,是公认的最有老杭州味道的地方,常年吸引着一众摄影爱好者和游人打卡。但在老杭州的烟火气背后,是日益凸显的老龄化。生活在馒头山社区的6500余名居民中,相当一部分是空巢老人,失能失智患者有180余人。

年过八旬的任爷爷是日托班的常客。任爷爷是孤寡老人,有比较严重的认知障碍,此前只有一个住在隔壁城区的弟弟不时来照料。随着弟弟逐渐年迈,精力大不如前,任爷爷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有时亲属上门做一餐饭,任爷爷能浑浑噩噩吃两三天。

这两年,有了日托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关心照料,任爷爷每天的生活也有了盼头。早上来晨检后,跟着做做手指操、八段锦等康复训练,白天还有手工课、越剧课之类的文娱活动,中午就在这里用餐和午休。十几块钱能点个一荤一素,打包带走当天的晚餐也解决了。

老人们的剪纸作品

“许多老年人因为经济因素,或者有一种恋家的街坊情节,不愿意到养老院养老,而平日里子女工作又比较繁忙,这就需要有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能够满足家门口养老需求的新的养老模式。”杭州市南星街道养老工作负责人邓沈军介绍,“日托中心最早就是受到托儿所的启发,只不过是把照料的对象,由儿童换成了老人。”

于是,在民政部门主导,街道和社区参与建设下,杭州市南星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20年正式启用。中心坐落在一个中式庭院中,大约有三千平方,与老年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紧密相连。有15张床位,还有各种助餐、助浴、洗涤等生活服务,以及康复护理、家庭支持、心理疏导、康复辅具设备等功能设施,成立以来每年服务约一万四千余人次,为社区的“双失”老人们筑起了一片乌托邦。

杭州市南星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这对我们这些家有失能老人的上班族来说,真是太友好了。”社区居民张女士感慨地说。半年前,她的婆婆因意外摔倒后半瘫卧床,给夫妻俩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日托中心。现在,张女士工作时间把老人送到日托班,下班后再接回家,中午只需支付一份老人的中餐费用,其他服务均由志愿者免费提供。旁边还有馒头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随时待命,让她感到十分安心。

馒头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指导老人康复训练

中心站长黄兴宏是个80后,十年前从辽宁老家来到杭州,开始接触养老行业。南星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之初,黄兴宏便扎根于此。有时候老人在家里遇到困难,一个电话打过来,黄兴宏和志愿者们还会上门提供帮助。日子久了,老人们也把这个东北姑娘当成自己的孙女一样宝贝。

有一年中秋节,一名患有失智症的奶奶拉着黄兴宏,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纸巾,里面包着一块月饼,偷偷塞到她手里。这个画面,让黄兴宏动容了好久。

日托班的“班主任”——杭州市南星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长黄兴宏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

在黄兴宏看来,每个人都会老去,随着社交半径的缩小,老人总要面临孤独感的难题。“杭州的政策很好,给老人提供这么多福利。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延长老人们生命的长度,但是希望他们晚年的生活品质能高一点。”

在杭州,像这样“家门口养老”的幸福场景,正在越来越可及。

近年来,围绕构建“大社区养老”新格局,杭州持续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圈覆盖更广、质量更佳、体验更优。新一轮《杭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了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目标、配建指标、配置指引等,进一步强化镇街、村社两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错位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镇街、村社两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计2900多家,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

插画/设计张恬怡余海雯(实习)

0 阅读:14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