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再讽雷军“破坏性竞争”!格力与小米的十年恩怨,谁是赢家

权哥观舆说事 2025-03-16 03:59:40

一场中国制造路线之争的终极拷问

2025年3月15日,北京某直播间的火药味比北京的春风更刺骨。当70岁的董明珠对着镜头说出“某些企业用资本泡沫包装首富,却把股民当韭菜”时,这场持续十年的商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从“十亿赌约”到专利围剿,从空调大战到生态链扩张,董明珠与雷军的每一次隔空互怼,都在撕开中国制造业最痛的伤疤——当传统实业遇上互联网狂飙,谁才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一、十年恩怨:从“赌气”到“生死对决”

2013年央视颁奖礼上的“十亿赌约”,本是一场娱乐化的商业作秀。彼时,格力年营收1200亿,小米仅300亿,董明珠断言“雷军必输”。然而,这场赌约却成了中国商业史上最戏剧化的转折点:格力以1981亿险胜小米的1749亿,但小米随后以年均30%的增速反超,2024年营收已是格力的1.5倍。

转折发生在2018年。当小米推出米家互联网空调,直接杀入格力核心领地时,董明珠的愤怒彻底爆发:“偷技术、挖人才,把代工包装成科技领袖,这就是破坏性竞争!”这场竞争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演变为两种商业哲学的终极对决:一边是坚守“全产业链自研”的实体制造派,一边是信奉“生态链整合+资本杠杆”的互联网效率派。

二、核心冲突:技术信仰VS资本狂飙

1. 股价与分红的价值观撕裂

在格力“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开业现场,董明珠的“三连击”直指雷军:

- 首富陷阱论:小米市值1.3万亿港元是格力的6倍,但格力累计分红超1250亿,小米上市后从未现金分红;

- 技术盗窃论:格力手握15万项专利、自研芯片打破“卡脖子”,小米空调代工比例超90%,被指“核心技术空心化”;

- 实体宣言:格力从50亿做到千亿靠的是压缩机、芯片等“硬骨头”,而小米的“性价比”策略是“自杀式竞争”。

雷军的回应则带着互联网式的狡黠:“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格力市盈率不足10倍,小米却因新能源汽车概念市值暴涨,雷军身家一度超3000亿登顶首富。

2. 产品与生态的攻防战

空调战场:小米米家中央空调Pro定价29999元,线上市占率超格力2.91%,董明珠在直播间怒斥“两年就坏”;雷军则用“智能家居全家桶”概念,将小米空调卖成行业第四。

资本战场:格力三次回购股票并注销,强调“对股民负责”;小米将资金投入造车和IoT生态,用“未来故事”支撑估值。

3. 个人IP与组织韧性的博弈

董明珠将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试图用个人信用背书品牌,却陷入“去个人IP化”困境;雷军以“劳模”人设推动小米年轻化,却因减持套现被批“收割股民”。

三、行业反思:谁在守护中国制造?

1. 格力的“重资产困境”

空调业务占比超78%,造车、手机等多元化尝试屡屡受挫;接班人危机频发,被指“躺在专利上吃老本”。董明珠的愤怒背后,是传统制造企业转型阵痛的真实写照。

2. 小米的“轻资产悖论”

生态链繁荣下的技术焦虑:2025年研发投入仅占营收3.2%,专利纠纷频发暴露“速成式创新”隐患;资本扩张的道德争议:股价波动与“未来故事”形成反差。

3. 第三条道路的启示

华为“重研发+生态开放”模式证明,技术深耕与商业成功可兼得;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警示:“中国企业不能再搭技术便车,必须走到创新前沿!”

四、终极拷问:谁代表中国制造的明天?

当董明珠怒斥“靠股价的首富不配领导中国制造”,雷军用SU7 Ultra冲击高端却遭品控质疑,这场商战早已超越输赢。它撕开了中国商业社会的深层矛盾:

- 实业派:坚守“慢工出细活”的技术信仰,却困在空调与分红的旧时代;

- 互联网派:拥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资本法则,却面临技术空心化的质疑。

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华为任正非的那句话里:“不要赢了利润,输了未来。”这场持续十年的商战,恰似中国制造的“诺曼底时刻”:当格力们还在为分红与股价纠结,小米们已用生态链重构游戏规则;而真正的赢家,或许属于那些敢于在技术信仰与资本效率间找到平衡的企业。

0 阅读:0
权哥观舆说事

权哥观舆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