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一旦感染,非死即残!73岁老伯处理海蟹时手背被扎伤,无奈只能截肢保命。创伤弧菌到

一旦感染,非死即残!73岁老伯处理海蟹时手背被扎伤,无奈只能截肢保命。创伤弧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伤害? 谁能想到,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螃蟹处理,竟会演变成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搏斗?罪魁祸首,是潜伏在海洋中的创伤弧菌。它究竟是什么?为何拥有如此可怕的威力? 创伤弧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食源性感染和直接接触。 生吃或未煮熟的海鲜,尤其是贝类,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贝类生物对毒素的耐受性更强,即使感染了创伤弧菌,也可能“毫发无损”。但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在海边游玩时,若不小心被携带创伤弧菌的海鲜刺伤,或者皮肤上的伤口接触到海水,此时创伤弧菌便可能趁虚而入,侵入你的身体,从而引发感染。 值得警惕的是,并非所有人面对创伤弧菌的威胁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同被拆除部分城墙的城池,更容易遭受创伤弧菌的攻击。 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衰竭患者等,都是创伤弧菌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是因为铁元素是创伤弧菌快速繁殖的“必需品”,而上述人群由于自身疾病或治疗原因,体内往往存在铁过载的情况,为创伤弧菌的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伤弧菌的藏身之处在哪里?答案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水。 这些温暖的海域,正是创伤弧菌的“舒适圈”,它们通常寄生于牡蛎、蚌类、螃蟹等滤食性海生动物体内,与这些海洋生物“和平共处”。然而一旦时机成熟,它们便会露出“杀手”本性,对人类发起攻击。 为了揭开创伤弧菌的神秘面纱,我们必须深入微观世界一探究竟。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创伤弧菌偏爱温暖、含盐的环境,是典型的“嗜盐”细菌。它们并非时刻展现“獠牙”,而是选择性地攻击目标,因此被称为“条件致病菌”。 创伤弧菌藏着哪些“秘密武器”? 它拥有一件“隐身衣”——荚膜多糖,这层“保护罩”可以帮助创伤弧菌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吞噬,如同穿上隐身衣一般,在人体内“为所欲为”。 创伤弧菌还拥有一把掠夺资源的“利器”——铁载体,它们利用铁载体,贪婪地从人体内的转铁蛋白、乳铁蛋白中攫取铁元素,为自己补充“弹药”,加速繁殖。 除了防御和掠夺,创伤弧菌还配备了强大的攻击武器——毒力因子。金属蛋白酶如同“攻城锤”一般,能够降解人体组织的屏障,为细菌的侵袭和扩散开辟道路;溶细胞素则是“生化武器”,能够诱导细胞凋亡,破坏红细胞,使人体防御系统陷入瘫痪;脂多糖如同“催化剂”,能够引发脓毒性休克,导致伤口化脓,加速病情恶化。 创伤弧菌的攻击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每年4至11月,海水温度升高,为创伤弧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这段时间也是创伤弧菌感染的高发期。 面对创伤弧菌的威胁,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健康? 在海边游玩时,要提高警惕,避免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特别是皮肤有伤口时。处理海鲜时应佩戴手套,防止被刺伤或割伤。如果不慎被海洋生物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及时就医。 在享受美味海鲜的同时,也要牢记“安全第一”,避免生吃海鲜,尤其是贝类,彻底煮熟才能确保安全。选择正规商家购买海鲜,确保新鲜卫生,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 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也要关注海洋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创伤弧菌的威胁。 信息来源:《大伯买海蟹尝鲜,谁想差点截肢!喜欢海鲜的吃货们小心这种感染》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