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多岁的铁路工人告诉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铁路旁安装着一排排的小圆桩,当车轮驶过时,它们就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没有列车经过,这些小圆桩还需要工人经常踩。 你见过火车“打地鼠”吗?不是游戏厅里的那种,而是在铁路编组站里,一排排灰扑扑的“铁疙瘩”,被车轮碾过时此起彼伏,场面还挺魔幻。 这些“铁疙瘩”有个更正式的名字——减速顶,别看它貌不惊人,却是编组站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掌管着货物列车“分解重组”的秩序。 要了解减速顶的作用,咱们得先说说编组站里的“驼峰”。简单来说,驼峰就是一段高起的铁路,就像一个“小山丘”,列车开上驼峰后,车厢会被逐一解开,利用重力沿着不同的轨道“溜放”到指定位置。 但这“溜放”可不是简单的滑滑梯,速度控制不好,很容易车毁货亡。这时候,就轮到减速顶出场了。 减速顶的原理,说白了就是利用压缩空气产生阻力,每个减速顶内部都填充着氮气,当车轮碾过时,会压缩油缸内的氮气,产生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车厢的速度。 而且减速顶的阻力大小,会随着车厢速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车速越快,阻力越大;反之,阻力越小。这样一来就能精准控制车厢的“溜放”速度,避免追尾事故发生。 不过减速顶这玩意儿,还真不是咱们国家原创的,事情还得从英国说起,当时铁路运输刚刚兴起,货运量也跟着水涨船高,传统的“人工溜放”操作,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出事故。 这时,一位名叫乔治的工程师站了出来,他琢磨着,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利用简单的物理原理,就能自动控制车厢的速度?就这样,初代减速顶应运而生。这玩意儿结构简单,效果却出奇的好,很快就在英国各大铁路线上普及开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减速顶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当时中国的铁路系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货运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哈尔滨铁路局开始了自主研发的征程,1974年,中国第一台减速顶正式诞生,标志着中国铁路系统在货运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除了减速顶,编组站里还有一种常见的制动方式——铁鞋制动。 铁鞋,顾名思义就是一块块放置在轨道上的“铁块”,当需要减速时,制动员会用工具将铁鞋卡在车轮下方,利用摩擦力迫使车厢减速,直到最终停车。 相比之下,铁鞋制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精度和灵活性都比不上减速顶,因此在现代化的编组站里,减速顶逐渐成为主流的制动方式。 当然,这两种制动方式也并非水火不容,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往往是相互配合,共同保障货运安全的。 别看减速顶结构简单,但要保证其正常工作,却离不开默默无闻的铁路工人。 减速顶的日常维护,主要就是检查其内部的氮气压力是否正常,而维修工们检查的方式也简单粗暴——“用脚踩”。 经验丰富的维修工,只要轻轻一踩,就能判断出减速顶的工作状态。如果“蘑菇头”弹性十足,说明氮气压力正常;如果软绵绵的,或者干脆踩不动,那就说明需要“打气”或者维修了。 除了日常检查,减速顶还需要定期进行“大保健”,维修工们会将减速顶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润滑、充氮等一系列操作,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对减速顶的日常巡检和维修,已经开始智能化,工人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逐一排查了。 减速顶或许毫不起眼,却在无声中诉说着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也折射出中国铁路系统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信息来源:《火车迷丨铁路上“踩蘑菇”,你见过吗?》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