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界最大“乌龙”!本想在沙漠种小麦保产量,却阴差阳错解决世界难题。 “在沙漠里种小麦?别逗了!”几年前,当这个消息从科研团队传出时,几乎所有人都把它当成一个笑话。然而现实狠狠打了那些质疑者的脸,金黄的麦浪如今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正孕育着希望。 为什么说它是“乌龙事件”呢?因为沙漠小麦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增产的喜悦,更让人们看到了生态修复的希望,沙漠化问题的答案已经清晰。 小麦根系发达,能够深入沙层,吸收水分和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收割后留下的麦茬,则成为天然的沙障,可以有效减少风沙侵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本毫无生机的沙地,逐渐演变成适合作物生长的沃土。 更令人惊喜的是,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耐旱植物开始在麦田周边出现,原本单一的沙漠生态系统,正逐渐恢复生机。 沙漠变良田,这并非一句空话。沙漠小麦的种植,不仅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也为沙漠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群来自日照的科研人员和他们近乎疯狂的想法,2010年,日照援疆指挥部进驻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漫漫黄沙中建立了一片约三万平米的防风缓冲区。面对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科研人员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这里种小麦。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恶劣,降水稀少,土壤贫瘠,素有“死亡之海”之称。可越是困难,越能激发中国科研人的斗志。他们不信邪,硬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奇迹。 说干就干,先要解决的就是土壤问题,科研团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将选定的区域平整土地,并改良土壤结构。他们往沙子里掺入有机质和固沙保水剂,硬生生把“散沙”变成了可以种植的土壤。 有了“地”,还得有“水”,针对沙漠地区水资源缺乏的难题,他们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的方式将水和肥料精准输送到小麦根部,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也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为了保障小麦健康生长,科研人员还搭建了病虫害实时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小麦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便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小麦健康成长。 在科技的保驾护航下,202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六千余亩的冬小麦迎来了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了588斤。2024年6月,六百亩春小麦也喜获丰收,证明了在沙漠里种小麦,绝非天方夜谭。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科研人员深知,沙漠农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沙漠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沙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沙漠小麦的成功,只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挑战极限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毅力,沙漠农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信息来源:《“沙漠小麦”亩产294公斤,如何做到的?》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