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9年,山东一女子在博物馆参观时,突然发现一件文物,跟她家用来盛米的铜碗好像

1959年,山东一女子在博物馆参观时,突然发现一件文物,跟她家用来盛米的铜碗好像是一套,回到家后,女子拿着铜碗越看越心惊,她敢肯定,自家的铜碗就是那件文物的盖子。 这年头,谁家还没个传家宝?1959年,青岛的张秀琳女士去了趟省博物馆,这一去,差点给自己家来了个“抄家”。她发现博物馆里的一件文物“颂簋”,居然和她家用来盛米的碗,看起来是一套的! 张女士和丈夫老丁都是普通人,家里这个“碗”是丈夫家传下来的,谁也没把它当回事。要说这碗也确实平平无奇,铜锈斑驳,除了碗底刻着些奇奇怪怪的文字,和普通碗也没啥两样。平时张女士就拿它盛点米,图个方便。 可这次博物馆之旅,却让张女士心里犯了嘀咕。回家后,她把“碗”翻来覆去地看,越看越觉得眼熟,上面的花纹、文字,越看越像博物馆里的那件“颂簋”。 老丁一开始还不以为然,觉得这怎么可能呢,一个普普通通的碗,还能是什么宝贝不成?但在妻子的坚持下,老丁也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个碗。这一看,还真让他看出了点门道,这碗的做工、纹饰,确实非同寻常,碗底那些文字,也像是古代的铭文。 这铜碗该不会真是宝贝吧? 其实山东博物馆的那件颂簋,也是几经辗转才到的。当年颂簋出土后,被一位姓丁的收藏家收入囊中,老丁是晚清时期山东有名的富商,酷爱收藏古董,尤其对青铜器情有独钟,颂簋到了他手里,也算是找到了好归宿。 可惜好景不长,丁家家道中落,颂簋也被迫“分家”,盖子和身子被分给了不同的后人。后来身子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而另一部分,也就是盖子,则一直在后人家中流传。 颂簋是西周时期的文物,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在古代,这玩意儿是贵族吃饭的家伙事儿,相当于现在的定制餐具,还是限量款。 颂簋之所以叫这个名,是因为它的主人叫“颂”。这位“颂”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西周的官员,还是掌管粮仓的“大管家”。你想想,能被周天子派去管粮仓,那得是多大的官儿啊! “颂”为了纪念自己被册封,特意打造了这套青铜器,还把自己的“光辉事迹”刻在了上面,这就是颂簋的由来。 而且颂簋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一个用来盛饭,一个用来盛汤,就像现在的碗和盘子。可是山东省博物馆的那件颂簋,却只有“碗”没有“盘子”,也就是缺了个盖子。 而张女士家的这个“碗”,很有可能就是颂簋失散多年的盖子! 谁也没想到,这两件失散多年的文物,居然会以这种方式,在半个多世纪后,再次相遇。 张女士和丈夫在找专家了解完情况后,心情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们为祖上传下的宝贝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文物是国家的,应该上交国家。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女士夫妇最终决定,将手中的半件文物无偿捐给博物馆,让这件国宝得以完整重现。 颂簋盖子的回归,不仅让这件文物恢复了完整,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家也主动将文物捐赠给国家。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一定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信息来源:《看见文物|记录官员册封仪式的礼器——颂簋》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