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16年,浙江的运动风吹到了哪里?

钱江晚报 2024-08-08 18:48:04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吴馥梅

在塞纳河畔微风的轻拂中,巴黎奥运会即将进入尾声。

本届奥运赛场上,诞生中国乒乓球队历史上首枚奥运混双金牌;斩获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奥运首金;实现女子10米跳台奥运金牌五连冠……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一个个运动员拼搏的汗水中书写,也在无数公众的津津乐道与呐喊助威中蔓延滋长。

8月8日,是我国第16个“全民健身日”。自2009年以来,这股因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而掀起的“全民健身”风潮已翻涌了16个春秋。

对浙江来说,从提出打造“15分钟健身圈”,到升级版的“10分钟健身圈”,再到熠熠闪耀的杭州亚运会丰富场馆遗产,16年过去,“全民健身日”带给浙江的运动风又吹到了哪里?

7月26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图源新华社

15分钟健身圈,让运动触手可及

步行十五分钟,能走出多远的距离?每间隔这个距离,就能看到至少一处体育设施,这意味着什么?

“让半径1公里内的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健身场所。”2015年,浙江提出打造“15分钟健身圈”。经过多年的谋划、布局和推进,一个个体育场地设施在浙江的全民健身地图上出现、一位位居民踏上健身步道和运动场挥洒汗水,这一幅美好蓝图正在落地——

打篮球、骑单车、拉双杠、跳街舞……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羊角塘体育公园里,每天都聚集着许多休闲健身的百姓;

2023年5月7日,市民参加台州市三门县第二届环城彩虹跑。图源新华社

在杭州萧山北塘河边的江南之星北侧绿地公园,这片曾是水泥厂拆后空地的场地上,锻炼的人们在篮球场、网球场以及5人制的足球场上尽情挥洒着汗水;

金华市婺城区城东街道八咏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民们在专业瑜伽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瑜伽,随着舒缓的音乐声,放松身心,舒展肢体……

随着浙江省公共健身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一个个“幸福半径”不断勾勒,市民在“家门口健身”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在城市社区,居民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范围内,皆有可供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

“运动健身的确在真切融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一个日常选项,而非特殊选项。”在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看来,“15分钟健身圈”的打造,显著提高了公众健身的便利性,降低了参与锻炼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解决了公众“到哪里健身、没有时间健身”等问题。

而且,为了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民健身服务惠民示范区,浙江早已有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将在2025年建成体育现代化县(市、区)30个以上,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这意味着,老百姓从家里步行10分钟就可以找到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等便民体育设施,体育真真切切融入生活将成为更生动的现实图景。

杭州拱墅区宣杭铁路线沿线费家塘铁路主题公园的健身跑道。图源新华社

后亚运时代元年,体育与激情的延续

2024年是“后杭州亚运时代”元年。去年金秋,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也让世界透过“体育之窗”再度认识了浙江。而对浙江来说,杭州亚运会的“长尾效应”影响尤为深远,留下的丰富遗产,正持续影响着省内各市。

“亚运会的举办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持久推动城市的进步,这注定是让人铭记的一届亚运盛会。”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说。

王雪莉表示,对于举办地来说,大型体育赛事最直接的一个遗产就是赛事场馆的常态化利用。绝大多数城市都希望借此契机能让更多居民参与到运动中来,让改造后的场馆为健身人群提供锻炼的场所。

前不久,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钱江世纪城在奥体中心3号桥举办市集活动,活动集纳了运动休闲、咖啡美食、文创手作等,深受群众欢迎。杭州亚运会后,体育场“大莲花”、体育馆/游泳馆“化蝶”双馆、网球中心“小莲花”、综合训练馆“玉琮”等错落分布在七甲河两岸的场馆,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群。图源新华社

此外,预计今年8月底,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东北角区域的“八米平台”将改造完成,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打造4000平方米户外运动街区;西北角亚运主题公园区域也计划打造露天音乐广场;场馆还计划引入皮划艇等项目。

“其实许多大型赛事在筹备的过程中,就把‘促进所在地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当地居民运动参与度’作为一个重要工作目标,在前期场馆设计时就考虑到赛后的使用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前置的。”王雪莉指出。

而在体育赛事举办方面,后亚运时代的竞技体育能量更是“拉满”:杭州官宣与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国际曲棍球联合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淳安首次承办ITF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千岛湖站赛事;象山引入2023全国海岸赛艇锦标赛……

王雪莉告诉潮新闻记者,通过承办一些单项大型体育赛事,会对当地居民的运动理念有一个直接的促进作用,让他们对某些运动更感兴趣。“这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和直接的。”

2023年,浙江各地“村BA”“村超”火爆开幕,场场爆满。街头巷尾的一个个健身场馆,人们挥汗如雨,运动热情高涨。后亚运时代,这份体育激情的延续和全民健身的火热,或许都是“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这句宣传标语的鲜明注脚。

2024年浙江省诸暨市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现场。图源新华社

从“生活方式”到“城市基因”,健身观念刻入DNA

观念的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成为“全民健身日”,成为公众更广泛参加体育锻炼的标志;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着眼于进一步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

《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459.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1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此外,全国全民健身路径105.22万个、全国健身房15.55万个、全国健身步道15.28万个,长度37.10万公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全民健身走进千家万户;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红利普及,掀起杭州的城市“新潮流”。

理念传输、设施完善、全民共享,潜移默化中,“全民健身”的观念已润物细无声地刻入无数公众的DNA。

公众参与“全民健身亚运同行”主题活动。图源央视新闻

在王雪莉看来,“全民健身日”设立的16年来,公众的运动理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参与人群数量的提升,还是运动地域范围的扩大,或是健身方式的多样化,都给公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切实的收益。“而且,健康理念的变化还体现在,更多人愿意将主动健身视为自身健康管理关口前置的举措,更重视未病前的预防,而不仅仅是生病后的治疗。”

而这种个体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成为了激活城市活力的特殊基因。当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城市的幸福底色自然也愈加浓厚。不论是线上健身平台的普及和智能健身设备的应用,还是嵌入市民生活圈的体育场馆和如火如荼的体育赛事,这一股又一股席卷而来的全民运动热潮,最终汇聚而成的,是一座座活力之城的独特魅力。

2022年9月20日,市民在位于高铁桥下的浙江杭州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打篮球。图源新华社

伴随着“体育+”的融合发展,一处处精致的运动场馆,链接的不仅仅是赛事活动,更是无限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王雪莉认为,全民健身参与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城市的品牌形象来看,也会使城市形象更加年轻有活力,进一步吸引人才安家立业和国内外旅游者。

比如,萧山作为浙江省首批赛事集聚区、亚运会主阵地,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核心区,正迎来发展赛演产业的“黄金时代”。目前,萧山区正在谋划一体化打造超10万个座席的体育赛演总部。届时,曾经的亚运场馆将成为年轻人创业的产业平台和孵化平台。

2024杭州湘湖半程马拉松开跑。图源新华社

清晨的阳光洒下,公园塑胶健身跑道上,一个个身影在有节奏地移动,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春秋冬夏。19年过去,从2009年穿越而来的这一缕声音依然清晰,只不过时至今日,不管是着眼浙江还是放眼全国,“全民健身”都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景。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