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威海丨王悦《威海赋》的来历

身边24小时 2024-08-09 18:18:00

大明成化十一年(1475)初秋,天气热得邪乎,庄稼叶喇叭口样打着卷,就连路边的野草也干枯了许多,河水断流,尘土飞扬,知了在零星的柳叶间断断续续地叫着,叫得有气无力。

刚过中午,在济南至威海的官道上,匆忙走来主仆二人。主人骑驴,一副文生公子打扮,容貌端正,气质高雅,左手握一把黑折扇,一边急促地扇着,一边大声地催促书僮跟上。书僮年龄十五六岁,小脸上尽是汗水,衣服上都是汗渍和尘土。

“公子,前面柳树下,咱们歇一会儿吧,这么热的天,驴也受不了啊?”书僮语带哀求。

“不中!到威海卫还有千里之遥,如不加快行程,怎能如期赶赴王公子的中秋之约?”公子嗔怪地说道。

“又是王公子!”书僮一脸的无奈,小声嘀咕着。

王公子是何方人氏?王公子,名悦,字恭轩,威海卫指挥舍人,1456年生,自幼聪慧,过目成诵。17岁中秀才,19岁以武生膺乡贡。

多数人印象中读书的秀才和大家闺秀是一样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开口子云诗曰,闭口礼义廉耻,手不释卷,一步三摇,养得白嫩富态。王公子可不这样,经常是读书累了就穿件下人的衣服,去渔港码头、煮盐灶塘,深入民间,听闻百姓逸闻趣事。乍一眼看去是高挑身材、皮肤微黑、不胖偏瘦的形象,一经攀谈,才知是一双慧眼看透世态万千、绣口一张道尽古今荣枯的主,是威海卫的活历史、活地图。

此刻,这位王悦公子在干什么呢?他正在书房,翻着黄历,掰着手指,算着河南许公子到达的日期。

今年3月踏青远游时(王悦一生酷爱远游,辞官归乡后,游遍江南名胜,归程取道中州、历城,回威海后将所见所感结集《南游录》留世,这是后话,在此不表),王悦与中州(河南)许公子在历城相逢,二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分手时盛邀许公子中秋在威海欢聚。

元末明初,沿海居民多受倭寇侵扰。明洪武年间,为加强海防,屯兵设卫,才有威海卫的称谓。虽然官兵远的来自云、贵省,近的来自青、兖州,但中秋拜月的仪式都是相似的,如都用瓜果李挑供月、吃月饼、饮酒赏月等。

临近傍晚,王悦着急地再次站在门前石阶上,往西一看,远远地看到许公子正策驴扬鞭而来。

天高气爽,秋虫呢喃。明月高悬,映在厅院石桌上的酒杯里,酒杯闪着月光,散发着清香。山珍海味,丰盛无比,酒过三巡,许公子的劳乏也缓解了不少,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愚兄生长在中州,喜好游历山水,曾踏遍华夏五岳,越过江汉湖泊。为了一睹大海的辽阔,不辞辛苦,千里赴约,骑行一月多才来到贵地。可威海卫,区区小城,人口不过数万,城墙不过丈余,且三面尽是苦水,陆地一半浸在海里,如此荒芜偏远的地方能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许公子感慨道,摇了摇头。

“许兄之言谬也。威海屯兵设卫,一百多年了,现在百姓乐业,享受安居生活;至于风景,威海独享山、海双重胜景。这是你游历的名胜所没有的吧!”

王悦呷了口茶,继续言道:“山势巍峨,南北百里,烟笼雾绕,恍若仙境,凌云之树,合抱之木,垣岭途山,遮崖蔽谷,泰山以东还有比这更高的山吗?百川入海,没看到海水有所增加;蒸汽变为云彩,随风下雨到各地,也没看到海水有所减少,世上还有比海容量更大的吗?”“山海胜景固然可喜,但偏远所在仍难与我中州繁华可比!看我中州大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贩络绎不绝,幼童知书达礼,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许兄莫急,请听我言。威海卫西接登莱为腹地,抵京师仅千里余,实东藩之屏蔽,海上之要冲。南来北往商船络绎不绝,上岸经商,带走威海海、土产品,如参鲍盐鱼虾、粮食与水果;本地商人又把南方商船送来的丝绸香料和特产,销往内地甚至京城,获利岂止是南方客商的十倍百倍?而鱼盐这些东西,比比皆是,驾一条小船,撒网就能捕鱼,用盆罐把海水运回家,或晒或煮,可得雪一样的海盐,无本万利,况且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中州文化博大精深,但说起海上贸易及今后发展,许兄可能有点孤陋寡闻、井蛙之见了。小弟言直,如有冒犯,请勿介怀。”王悦边说边右手举杯,去敬许公子。

“威海虽偏远,但百姓爱山爱海爱生活,此酒为家母取南山上等好粮酿造,你看桌上菜肴。”王悦动情地指了指桌面,自豪地说,“野鸡野兔,可称得上山珍,鱼虾参鲍是大海给我们的恩赐。这样吧,明天,我带许兄去刘公岛一游。刘公岛,孤悬海上,从岛上观望,山色峰峦,尽收眼底;浪击礁石,惊心动魄。观商船来来往往,看海鸥自由欢飞,如果运气好,还能一睹海市蜃楼的绝世美景呢!”王悦继续说道,“成立威海卫之初,因为驻守官兵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自正统年间大力提倡教育,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开科取士,重视人才,现在社会风气一天好似一天,各阶层人士知法守法,循规蹈矩,讲诚信,明礼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想中州文明,也不过如此吧!”

许公子站起来,紧握王悦双手,说:“贤弟一番言辞,掷地有声,为什么不把这份恋乡挚情写成文字,作《威海赋》,传于后世,成就你我一段千古佳话?”

中秋之夜,许公子磨好墨,站立桌旁。王悦思索片刻,抖擞精神,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如有神助,一篇数千言《威海赋》便从心底流出。这时,月悬正中,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13年后,王悦返归故里,继续读书写作。此时,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来威海视察工作,偶然读到《威海赋》,不禁为文章的磅礴气势、华丽辞藻所折服,击节赞叹,誉为杰作“足以了解一卫之风物”,命载入《威海卫志》。就这样,这篇《威海赋》得以留存至今。(张安俭孟庆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