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闹大了!重庆,女子在社区卫生所打吊瓶,收费单显示居然有高达20块的“天价”座位费!女子匪夷所思把收费单上传到了网上,当地医院却依旧表示是合理收费,网友不淡定了
重庆女子在社区卫生所输液时,遭遇了一场匪夷所思的“座位费”风波,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将本就敏感的医患关系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这看似荒诞的闹剧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
一位女士因发热前往重庆仙女山社区卫生所就医,被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要输液治疗,就在她交完费用准备输液时,却被告知还需要支付20.75元的“座位费”。
座位费? 这个闻所未闻的收费名目,让女士感到一头雾水。在她的再三追问下,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坐在那里(输液),就要收取这个费用。
自己明明已经支付了医疗费用,难道坐在输液区也成了“付费项目”? 女士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但工作人员态度强硬,表示不交费就不能输液,为了能尽快治疗,她无奈支付了这笔费用。
事后女士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网上,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舆论的持续发酵,最终引起了当地卫健委的关注。
经调查核实,卫健委通报称,该患者支付的20.75元并非“座位费”,而是一次性耗材和床位费。但由于当时就诊人数较多,卫生服务中心未能及时安排床位,患者是在座椅上完成输液的,因此“未退还其床位费”。
通报一出,网友们更加愤怒了:没有提供床位却收取了床位费,这不就是典型的“霸王条款”吗?卫生服务中心如此敷衍塞责的回应,更是引发了公众对其管理混乱、服务意识淡薄的质疑。
“座位费”风波看似是一场因收费名目引发的误会,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最初声称“座位费符合规定”,后经卫健委调查证实为“床位费”,这种前后矛盾的说辞,暴露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收费管理上的混乱和不规范。
工作人员对于收费项目的不了解、解释不清,以及在未提供相应服务的情况下依然收费的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也透露出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意识的淡薄。
“座位费”风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重建信任,才能让医疗回归公益本质。
医务人员应该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疑问和顾虑作出及时、合理的解释。
病患应当秉持理性态度审视医疗服务,通过正当渠道合理表达个人需求与期望,防止情绪冲动引发不当行为,携手共创和谐有序的医疗氛围。
“座位费”风波,只是医患关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要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平、透明、和谐的医疗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疗回归公益本质,让患者安心、放心地就医,让医患关系重回正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