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南宋最后一个宰相,一场有关《宋史》真相的研讨会

钱江晚报 2024-08-10 14:17:24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宋浩实习生杨博悦

南宋灭亡的标志是崖山海战。1279年,南宋军队在这场大规模海战中尽数覆灭。历史评价中,战败被俘到大都(今北京)的宰相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而南宋另一个宰相陈宜中,相比之下寂寞得多。

文天祥画像,浙江画家潘絜兹(1915—2002)作品。

1276年井澳之战后,左丞相陈宜中提议带着小皇帝退到占城(位于今越南),他先去“打前站”。去了不久,就发生了崖山海战。1282年蒙古占领占城,陈宜中又逃到暹(位于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按照《宋史》的说法,陈宜中有独自逃命的嫌疑。历史真相果真如《宋史》所说吗?如何认识陈宜中?如何认识宋元鼎革时期的历史?

8月8日,“陈宜中与宋元鼎革的历史书写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市召开,来自北京、武汉、台湾等全国各地的学者汇聚于瓯江畔,进行讨论分享。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浙江省社科院王宇、华中师范大学林岩、台州学院张呈忠、江西师范大学彭锋、上海师范大学韩冠群等学者做了精彩评议。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承办、温州市龙湾区陈宜中研究会协办。

陈宜中其人:面目模糊的宋末宰相

关于陈宜中其人,可靠的传记资料不多,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宋史》。他与吴潜、程元凤、王爚、文天祥等宋末重臣同一卷。

台湾辅仁大学郑丞良教授指出,评论人物不能脱离他的时代,应当回到宋末的时代环境中看待陈宜中。陈宜中作为“开庆六君子”之一,在贾似道倒台后担任宰相,与同为宰相的王爚在政策和意气上争斗不已。指使言官批评对手,是南宋权臣惯用的政治手段,这是时代风气对陈宜中的影响。

陈宜中逃到占城不回来,似乎有临难苟且的心思,与“宋末三杰”相比,大节有亏。但回到历史现场,在宋末遗民的价值观中,陈宜中的流亡并不违背标准。跟随小皇帝跳海殉国的人当然是忠于宋的,不出仕元朝、作为移民活下去的也是忠臣。

重庆师范大学孙继副教授,则指出《宋史·陈宜中传》本身的问题。比如其中“有贾人推其生时,以为当大贵,以女妻之”这一句,出自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陈宜中父》、洪迈《夷坚志》等。(周密此条模仿了洪迈)编写《宋史》的元代史官直接参照这些笔记进行了简写、改写。大大存在“洗稿”的嫌疑。

如此以来,《陈宜中传》的真实性可能要打个折扣。王宇研究员评议中指出,这也是《宋史》整体的问题——成书于元末,只用了2年成书,太仓促,历来被认为是最差的官修史书。与孙继相呼应,南京师范大学潘晟教授指出,与《宋史·陈宜中传》不同,同为元朝人写的《宋丞相与权公传》中,陈宜中更像是一个死难的“陶渊明”的形象。

廖寅教授

湖北大学廖寅教授,从刘辰翁之子刘将孙《题陈、文二相翰墨》一文出发,认为以《宋史》为参考的历史评价和书写,对陈宜中的描写偏离实际。刘将孙与陈宜中、文天祥都有渊源,可信性高。廖寅指出,文天祥因与主将张世杰不和,离开了小皇帝、张世杰、陈宜中等人,去外地带兵。由此,中央行朝、文天祥督府成为两股兵力。

直到崖山之战,中央行朝几乎没留下文献记录,而文天祥督府则留下了大量文献。如众所周知的《〈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历数自己20多次几乎死掉的经历。此外,廖寅说,被俘的文天祥被元朝礼待,可以写作、可以与亲友通信。这样一来,文天祥系的文献十分丰富,“值得写”也“有的写”。相比之下,同样“值得写”的陈宜中,却“没的写”。两人历史形象的差距,史料多寡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两人都是鞠躬尽瘁的英雄。

浙江大学博士生王泽青指出,不同历史时期陈宜中形象也有所变化,如南宋遗民侧重于追究亡国责任,明代则从党争教训的角度进行反思,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诉求。正如廖寅在总结中再次提到,历史书写总是有扭曲、有改造的。真实历史如何,需要一层层剥开。

上午两场会议聚焦于陈宜中其人的有关考证,下午两场则拓展到宋元易代的历史书写——从中可以看到陈宜中所处的广阔时代背景和社会变化。

范立舟教授评议

陈宜中之后:宋元之际的历史书写

台湾大学方震华教授提供了认识权臣贾似道的新视角。贾似道执政20年间,对宋末政局影响巨大。他既是陈宜中的伯乐,后来也成为陈宜中的政敌。方震华解读忽必烈在1261年和1274年发布的两篇诏书,参照南宋方面的记录,指出贾似道“败盟误国”之说,其实是在1274年才由元政府提出。

这一定性很快得到南宋官员和皇室的呼应。贾似道倒台后,敌对的两个政权,对贾似道的评价为何趋于一致?对于南宋君臣,是想附和元朝,将双方之间爆发战争的原因推给贾似道,以期盼罢兵言和。而元朝则为了强调“背盟”是南宋的过错,以此获得出兵的合理性。在宋朝灭亡后,忽必烈以多种方式塑造自己宽仁的形象,衍生出“本来无意灭宋”的说法。

周思成副教授

清华大学周思成副教授,探讨了南宋灭亡后元朝政治势力的变化。南宋灭亡,大将伯颜率领铁骑踏平江南,厥功甚伟。与此同时,另一个权臣阿马合说服了忽必烈,对于伯颜及其亲信进行了严酷的整肃,清除了伯颜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之后,阿马合又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控制了江南的地区的人事安排,主导了江南经济的政策方向,对元朝江南统治模式的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场研讨会,30多位学者围绕15篇论文共同探讨交流,切磋琢磨、辩难析疑。次日(8月9日)上午,大家共同走访江心屿、朔门古港,实地考察宋代遗存。

俯瞰江心屿。图源:温州发布

江心屿是瓯江中的一个小岛屿,靖康之变后,宋高宗曾住在岛上禅院。宋末临安城被攻破后,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又曾带着9岁的益王赵昰(后为宋端宗)、7岁的广王赵昺(后为宋少帝)从海上逃到温州,也住在江心屿,向天下发布勤王的檄文。岛上有始建于唐宋时期的双塔、明清时建的文天祥祠堂。

朔门古港是2021年新发现的宋元港口遗址,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学者们参观了遗址发掘现场,城门、古港、沉船,一一诉说着宋代的历史风烟。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成果展。图源:新华社

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呈现了陈宜中所处时代温州港口的繁华。船载着龙泉产的瓷器,从温州港口出海,到达泉州、日本、东南亚乃至西亚。宋元时航海的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热闹,让人浮想联翩。

正如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夏博宇博士分享中提到,陈宜中离开占城流亡的去向,历史上一直有暹罗、爪哇、倭国等说法,缺少史料至今无法确认。但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些说法的背后,反映着中国人对亚洲东部海域、对大海洋的认识的增长。

宋代海上贸易图。从温州等地出发,航路连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的占城。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