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周总理向毛主席请示为钱学森授衔:“美国人1944年给钱先生授了上校军衔,按照清朝晋升制,也该给他升中将了。” 这年9月,钱学森作为导弹研究的资深专家,被选为中国工业代表团成员,前往苏联参观学习火箭、导弹等尖端技术设备。 然而,苏联方面提出必须是拥有高级军衔的军官,才符合前来访问苏联导弹基地的标准。 但当时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还没有被授予任何军衔,不符合前来参观的标准。难道这么重要的学习之旅,我们导弹事业的领头羊去不了了吗? 周总理在得知这件事情的详细情况后,深感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他立刻与毛主席取得了联系,并就授予相关人员中级军衔的事宜进行了深入的商议。 钱学森早在美国就已经获得上校军衔,到现在已经过去12年,钱先生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份荣誉。 在总理提出这个想法后,主席立刻表示赞同。 不久后,钱学森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并且最终成功访问苏联的导弹基地。 这一故事被编造传播后,许多尊敬钱学森的群众纷纷为其庆贺,更是将其口口相传。 然而,当这一消息传到钱学森之子、教授钱永刚的耳中时,他紧锁眉头,表情严肃地说道: “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如此大胆地造谣!” 钱学森本人也在晚年亲自辟谣:“这是误传。” 事实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关于钱学森先生的军衔与苏联导弹基地的传闻,实则是一段充满曲折与误解的历史篇章。 实际上,钱学森先生从未被授予中将军衔,当时也没有进入苏联的导弹基地。 早在1945年,钱学森先生便以美国空军顾问团上校的身份,深入考察德国的导弹基地,亲自与当初参与过导弹实验的德国专家进行交流,其专业造诣与国际视野由此可见一斑。 时光流转至1955年,那时的苏联导弹研究仍处于模仿德国与美国成果的阶段。 正因如此,当钱学森先生计划访问苏联,并有望参观其导弹基地时,苏联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敬意与策略性的考量。 苏联方面的解释充满了对钱学森先生专业背景的尊重:鉴于他在美国和德国的丰富经历和成熟的能力,那些尚在模仿阶段的导弹技术,自然无需他亲自耗费时间参观。 至于钱学森先生未能参观导弹基地的原因,纯粹是基于双方对彼此技术水平的认知与尊重,而非军衔的有无。 值得一提的是,在钱学森回国之前,中央就已经默默准备了一份独特的礼物——银白色将军肩章。 遗憾的是,这代表着无上荣光的肩章从未授予任何一位个人,甚至在同年11月便悄然取消了。 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其中象征着空军技术领域至高荣誉的中将军衔肩章,原本是为钱学森先生量身定制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钱学森、蒋英夫妇即着手为回国做准备。1950年8月,钱学森已经打点好行李、买好机票,却被美国无故滞留5年。 面对美方检察官的责难,他坚定地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我是一定要回到祖国去的,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而祖国也在期待着这位能敌美军5个师的钱学森先生,能够回来带领新生的中国走向强国之路,所以提早为即将归家的他准备好了“欢迎礼物”。 回国之后,钱学森不负众望,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初创阶段的技术领导者,在中国乃至世界航天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彪炳史册的一页。 尽管授予银白色将军肩章最终未能送出,但这份荣誉,无疑是对钱学森先生非凡才华与卓越贡献的最佳注解,也是历史长河中一朵令人遐想的浪花。 #历史轶闻分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