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写在祖国大地|山科大“黄河护卫队”探寻黄河文化不朽魅力

齐鲁晚报 2024-08-15 11:50:54

编者按:为记录下山东青年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和家乡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少年强”山东青少年成长平台将特别发起“将青春写在祖国大地”2024山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征集与展示活动。投稿可发送至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新闻专栏官方邮箱:qlwbyddx@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将青春写在祖国大地+所在学校+姓名+身份/职务+联系方式”。

文/山东科技大学赵宏馨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8月1日至4日,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组织“黄河护卫队”,于淄博市高青县开展黄河流域环境和文化相关调研。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高青县黄河楼博物馆前,我被眼前如练般流淌的黄河水深深吸引。阳光照耀下,河水波光粼粼,如一条黄色的绸带,自脚下缓缓铺展至天际。站在高处俯瞰,黄河的壮阔与柔美并存,令人心潮澎湃。在我亲眼见到黄河的这一刻,“母亲河”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我也更加坚定了此行探索黄河文化的决心。

随后,我们一行步入黄河文化博物馆和高青县民俗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世界。馆内陈列的文物、古籍、书画等,无不诉说着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罐到历朝历代的珍贵艺术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黄河儿女的智慧与汗水,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团队成员们认真阅读讲解,仔细观赏展品,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不朽魅力与深远影响。

蓑衣樊村,黄河边一个曾以农业为主要生产类型的小村庄,过去是落后贫困村。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司书记的带领下,当地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司书记在接受我们团队采访时介绍,近年来,随着淄博旅游和网络文化的兴起,蓑衣樊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将发展重点逐渐从农业转向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特色种、养、娱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后,在司书记的带领下,我来到了天鹅湖景区。这里的湖水如祖母绿般闪烁,接天莲叶荡漾无穷碧波,时不时有游船从湖中驶过,一幅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村民们依托天鹅湖的自然美景,开发了多种旅游项目,如观鸟摄影、生态垂钓、农家乐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团队亲眼目睹了村民们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场景,从小手工业到餐饮住宿到旅游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为脱贫致富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蓑衣樊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先前落后封闭的农业村相比,现在蓑衣樊村的村民们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通过参与旅游经营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青县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有在桃核上雕刻的传统。为深入研究高青县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我们拜访了高城镇小河西村的核雕艺人崔传芳。崔老师有深厚的书法、绘画和雕刻功底,在核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作品遍及飞鸟走兽,佛珠手串,花卉,生肖,奥运等题材,作品精细小巧,形状变化多端,细致精巧,其中的核雕茶壶更是巧夺天工,令人赞叹。

崔传芳先生说,他自幼便习雕刻,青年时白天劳作务农,夜晚便挑灯练习雕刻。几十年如一日,他对核雕的热爱不曾改变。随后,崔老师带领团队同学动手试刻,一步步介绍核雕的雕刻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核雕工艺的繁琐以及花费的时间之长,并认识到其中的艺术价值。尽管现在核雕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中,但如何传承下去仍然并非易事。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繁花般的非遗文化仍将在高青县继续茁壮成长下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巩悦悦实习生李苗编辑整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