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十年前规培的时候,大家“闲坐说玄宗”,讨论这个医院的名老中医,一位年轻的带教老师悻悻而言:有次跟诊抄方,见一患者舌苔黄腻,名老中医竟予六味地黄汤打底;他立马就失去兴趣,教材上写了,六味地黄汤治阴虚,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大学生有不知道的吗?可是名老中医竟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他后面就不再去抄方了!我们听后也纷纷表示,名不符实,浪得虚名……
所谓“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我而今年届不惑,终于明白用地黄丸治疗黄腻苔的道理了!很多事情,年轻的时候不懂得,懂得时已不再年轻。我们对前辈,尤其没有背景,靠自己努力荣誉加身的前辈,要充满尊重,如果意见相左,不要急于反驳,更不得口出狂言而不逊,再想想,再经历经历,便能理解🙏
常听患者说,没有渠道去了解身边的中医师,不知道哪个好,我给出两个字的答案——从众!春江水暖鸭先知,譬如你去吃饭,哪个饭店人多,你去哪里,踩雷的概率不能说没有,比去门可罗雀的店里总是要小一些。中医师的患者多不多,和挂号费有关,和疗效有关,和资源是否稀缺有关,患者少的,不一定水平低,也许还没到他时来运转的那一天,也许他在蓄势待发。但患者盈门,连绵不绝的中医师,一般都有绝活,这个不要怀疑,去看看无妨,对得上皆大欢喜,对不上也别骂骂咧咧,存在即合理,期望值不必太高,别动不动上纲上线,理性点,平和点,看中医,又不是找神仙,您说呢[嘻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