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溯文脉·雅乐焕金陵,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三周年暨文都乐社启幕盛典举行

扬眼 2025-04-24 17:36:28

谷雨初歇,金陵星夜,鸡笼山下光影流转、丝竹声声,文学之都001号地标—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一场以音籁为舟溯游千年文脉的视听盛宴中迎来了开馆三周年纪念日。4月23日,正值第29个世界读书日,由南京民族乐团、世界文学客厅联手打造的文学演艺新场景“文都乐社”也正式启幕,带领观众赏一幕文都乐、读一部文学史,以丝竹为舟,载着六朝金粉与唐宋诗笺,在春夜碧波中溯游而上。

空间重构、渐入佳音

“文都乐社”启幕演出依托文学客厅的建筑、游径、连廊、庭院,将观展、游园、赏乐串联,形成环游式体验。观众由“文学人物”引领,蜿蜒行进,依次通过主厅的展览、连廊的市集,最终到达庭院,一睹舞台真容,开启丝竹文心交响之旅。

在主厅的展览空间,《世说新语》与阮、《千字文》与笙、《牡丹亭》与昆笛、《桃花扇》与琵琶…民乐器与传世名著并置,带领观众回溯文学史上文乐交融的经典瞬间,乐手以一曲《梅花三弄》为引,邀请观众即兴演奏数字古琴,见证指尖弹拨化身舞动琴弦的光影符号。

在连廊的市集空间,民乐团的八音文创、大梦红楼的非遗漆扇、十竹斋的彩色笺画、文学之都的博物馆护照、宁好之家的袖珍名著…文都美好产品集中亮相,让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可珍藏。

在庭院的演出空间,舞台如散点透视的中国古代画卷一般铺陈—亭台、水廊、曲桥承载不同的乐器乐手,或独奏或合鸣,挑动着视线游走,草、木、水、石点缀其间,高低错落,形成了高远、深远、平远的观赏意境。庭院后方的建筑幕墙上,光影跃动,时而竹影清风,时而珠帘轻卷…园景、声景、光景,三位一体,吸引观众渐入佳境与佳音。

丝竹为舟、溯游文脉

八支丝竹民乐曲,八段文学诗词话,将南京一千八百年余年的绵延文脉串联。

一曲中阮独奏的《酒狂》将时光倒回一千八百年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阮籍在竹林间醉饮长啸,以佯狂对抗乱世,用诗文叩问天地。醉意苍茫罢,大鼓击响《入朝曲》,碰撞琵琶的铮然铿锵,共谱南齐诗人谢脁笔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巍峨气象。

时光来到唐朝,金陵怀古诗中的无限惆怅化作《烟雨台城》,二胡如雨丝,竹笛作鸟啼,琵琶似柳枝,共叹“无情最是台城柳”。尔后,南唐帝王词人李璟的春恨穿越时光,一曲筝笙合奏的《卷珠帘》,让五代的风,轻卷今夜的帘。一支竹笛伴随昆曲清唱,又将观众带入《牡丹亭》里至情至性的世界,叫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孙温描绘的大观园随一首《宝黛情》“浮”上客厅墙头,黛玉葬花的泪、宝玉摔玉的痴,遇见古筝与琵琶,奏响凄美的弦上永恒。

忽而二胡弓弦漾开秦淮灯影,朱自清笔下的浆声在扬琴清音里碎成点点流萤,恍见俞平伯青衫磊落,正拾取水面漂浮的诗笺。

演出的尾声,乐手们合奏一首《茉莉芬芳》,从冯梦龙《挂枝儿》里闷时来采的江南芳蕊,到约翰·巴罗《中国旅行记》中广为流传的东方旋律,一朵《茉莉花》从“园中花”绽放为“世界曲”,亦如南京从中国的“天下文枢”走向世界的“文学之都”。

文都焕新、奏响新篇

2022年4月23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旧址上落成开放。三载光阴在文脉屏上生长出数字青藤,创刊号泛黄的纸页在光影中舒展经脉,《青春》《雨花》《钟山》《译林》上刊创刊至今的编辑故事;中国作协“中国一日”向世界作家发出“我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等您”的请柬;文学名人在宁求学档案与逸事登陆文学教育专栏,“文学是一条河流”访客交互留言装置面向公众开放……

而今乐社启幕,犹如在紫金山麓栽下梧桐新枝:才华横溢的青年乐师怀抱丝桐,将《茉莉花》的江南清韵谱作世界语汇,客厅的文学剧场也迎来新场景—由南京民族乐团携手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打造的“文都乐社”,以小规模、青春化、文学性、交互式为特色,立足“世界文学之都”的深厚文脉,以文学客厅为据点、辐射全市文学场所,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活”的文学演艺新场景,实现丝竹与文心共响,传统与潮流共生,文学、文艺与文旅共荣。

当冯梦龙采撷的吴侬软语遇见巴罗笔下的东方咏叹,文学客厅的琉璃瓦便成了五线谱,接引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与曹雪芹的石头偈语,在金陵城的星幕下共奏永恒。

文/峻峰 图/南京创意中心

校对 陶善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