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酒精也是一级致癌物?既然对人体有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爱喝? 酒精在人类社会中

酒精也是一级致癌物?既然对人体有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爱喝? 酒精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交的润滑剂,也是压力下的“精神支柱”,几杯酒水下肚,血管扩张,体感温度上升,再大的烦恼,似乎也能暂时抛之脑后。 酒精带来的这种“暂时性解脱”,其实是因为它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让人感到愉悦的“快乐激素”。长期依靠酒精来获得快乐,大脑就会形成一种“酒精奖励机制”,最终导致酒精成瘾,陷入恶性循环。 酒精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的呢?简单来说,酒精即乙醇,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里的乙醇脱氢酶代谢成乙醛。乙醛可是个“狠角色”,对人体伤害很大,好在人体内还有乙醛脱氢酶,能把乙醛再转化成相对无害的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但一个人的解酒能力是有限的,一旦摄入的酒精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乙醛就会在体内堆积,造成各种健康问题,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一两以上的酒精,那么他患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两、三倍。 早在2007年,世卫组织就已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和砒霜、黄曲霉素并列。但一边是冷冰冰的科学警告,一边却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热闹景象,这到底是人类的执迷不悟,还是酒精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吸引力?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过去,回到酒的起源,看看人类与酒精,这段复杂关系的开端。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酿酒、饮酒,无论是祭祀天地,还是庆祝丰收,酒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社交属性,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然,古人并非不知道“大饮伤身”的道理,中医里就有“小酌怡情,大饮伤身”的说法,可见即使在古代,人们对饮酒也持有一定的理性认知。 既然酒精对身体有害,那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没有“淘汰”掉对酒精的兴趣呢? 科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已经发酵的水果。这些水果因为含有酒精,能提供额外的能量,而且也更容易保存,因此那些能够代谢酒精的个体就更容易存活下来,并将这种能力遗传给了后代。 所以,酒精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使用它。适度饮酒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但如果过度沉迷,则会损害身心健康。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与酒精的关系,在享受它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克制,毕竟,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信息来源:《白酒是“毒酒”,不但有害健康还会致癌?白酒还能喝吗?》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