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好心却办了坏事?说起沧州铁狮子,很多人都对它表示非常惋惜,因为它在专家的“保护”

好心却办了坏事?说起沧州铁狮子,很多人都对它表示非常惋惜,因为它在专家的“保护”下逐渐走向了毁灭,以至于后来不得不重新修建了一座。 沧州铁狮子身躯庞大,重达三十二吨,铸造于公元953年(后周时期),是国内现存年代最久、体型最大的铸铁狮子,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现在如果你想去看它的话,一定要给出租车司机讲清楚,自己是去看“老狮子”,因为2011年时,当地又在公园里重新建造了一座铁狮子,两者相距甚远。 因为就是这样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却在五十年内的保护历程中屡次“受伤”,甚至走向了不可逆转的损毁。 自2000年的那次修缮后,之后的十五年时间里,都没有专家再提议进行维修了,虽然之前征集了好几年的维修建议,但到了最后的审批阶段还是没能通过,因为谁也不敢冒这个险,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这件文物就真的消失了。 沧州铁狮子事件,映射出早期文物保护“摸着石头过河”的困境,一边是缺乏经验、技术落后,另一边是急于求成、缺乏科学论证,最终导致好心办坏事,对文物造成了伤害。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受到重视,1956年时,沧州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当地积了很多雨水,为了更好地保护沧州铁狮子,文物部门请来苏联专家进行指导。 苏联专家建议为其修建一座遮风挡雨的亭子,这样的话就能减少与雨水的接触,从而防止生锈了。这个建议听起来合情合理,于是很快就被采纳并实施。 然而事与愿违,亭子的修建虽然挡住了风雨,但也阻碍了铁狮子自身的“呼吸”。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下,铁狮子身上的水分无法及时蒸发,反而加速了锈蚀,1975年时,人们终于拆掉了凉亭,让铁狮子重见天日。 但“折腾”并未就此结束,1984年,为了隔绝地面积水对铁狮子的侵蚀,当地文物部门又做出一个决定:修建水泥台座,将铁狮子迁移至台座之上。 可是没想到,吊装过程中,铁狮子的四肢多处出现裂痕,全身“骨折”点多达四十余处。更令人痛心的是,为了固定铁狮子的腿部,当时使用了一种固合剂,但由于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反而加速了铁狮子腿部的腐坏。 后来,文物局还专门在铁狮子附近征了六亩地,建了围墙并派人专门保护。 而为了修复这些“新伤”,文物部门又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包括向铁狮腿部灌注石灰、安装钢管支架等等。但这些措施非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进一步破坏了铁狮子的结构和外观,使其面目全非,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虽然早在1803年的一场暴风雨中,屹立了近千年的沧州铁狮子就倒塌过一次。当时由于体积过于庞大,加之技术条件有限,当地官员无力将其扶起,只能任由其在风雨中躺了九十年。 1893年,铁狮子才终于被扶起,但长时间的与地面接触,泥土中的水分对铁狮子造成了严重锈蚀,整个下巴都锈掉了。 可没想到不足五十年的时间,铁狮子受到的伤害,比之前一千年受的伤还要严重。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物保护理念的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文物保护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劳永逸”。 而为了弥补沧州铁狮子的“缺憾”,当地于2011年,铸造了一尊新的铁狮子,其体积比原先更大,工艺也更加精湛。可新铁狮子虽然雄伟壮观,却始终无法取代原先铁狮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因为它缺少的,是那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保护文物,不仅要“用心”,更要“用脑”,要将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延年益寿”,世代传承。 信息来源:《沧州铁狮子保护困局:继续修缮还是维持现状引争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