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陈红:守好传染病患者生命最后一道防线|中国医师节

封面新闻 2024-08-20 18:01:59

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她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更没想到会在传染病医学领域扎根,一待就是33年。

陈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因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于2020年荣获中国医师奖。从医以来,她不仅用“仁术”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更用“仁心”鼓励他们走出绝望。

她感慨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尽全力去做好。而当我发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后,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医学传承

让科室有更多年轻人才

如今,陈红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为传染重症患者尽心竭力。然而,除了救治患者之外,她还多了一个重点工作——培养年轻医生。“你不可能永远一个人承担所有工作,因为这项工作本质上是集体协作的。我希望把年轻医生培养出来,让他们接过接力棒,让传染重症医学科‘后继有人’。”

如何培养年轻医生?陈红认为有两点。一是医德,她说:“你为患者选择药物时,是选贵的、效果好的,还是选便宜、效果差但患者能负担得起的?这需要医生仔细思考,作出最适合患者的决定。有些患者家属不信任医生,这时医生的沟通能力、耐心和医德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你医术再好,缺乏医德也是行不通的。”

另一点是医术。陈红说:“医生要有良好的品质,但也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在重症医学中,尽管是团队协作,但医生常常需要独立作出关键决策。尤其是在抢救过程中,时机稍纵即逝,技术不过关就可能错失救治机会。因此,我们在培养年轻医生时,始终重视医德与医疗技术的双重提升。”

对待患者

竭尽全力去救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无论病情多么危重,陈红总是尽全力为每一位患者诊疗。她所在的科室主要接诊传染病患者,尤其是重症传染病患者。

有一次,一名50多岁的患者从简阳转至成都市公卫中心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奄奄一息。“当时患者情况非常危急,肠穿孔、全腹膜炎,两个肺的大部分都已经呈现白色,肺部感染极为严重。外科医生在做急诊手术时,都担心这个患者可能挺不过去。”陈红回忆。

幸好,这个患者的手术做得很好,感染得到了及时控制。患者在ICU待了一周左右就康复出院了。陈红感慨道:“如果我们不尽全力去抢救,这个患者可能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在重症医学科,如何平衡患者的救治与家属的意愿,常常是医生面临的难题。陈红坦言:“我们接诊了很多基础情况非常差的传染病患者,比如艾滋病、结核病,术后感染导致脏器功能衰退,治疗难度很大。与此同时,家属的态度往往对治疗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家属支持配合,治疗效果可能会很好;但如果家属坚持要提前出院,患者可能会在运送路上或回家途中不幸去世,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如何与家属沟通,争取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机会,同时顾及到家属的心情,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有时我们还要考虑,家属的付出能不能取得他们所期望的预后,这都是我们在决策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她说。

偶然从医

却为医学奉献一生

“当初是我父亲帮我填的医学志愿,被录取后就去学了。”陈红回忆。工作后,她一开始在医院综合内科工作,主要接诊的是老年人的心血管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003年“非典”期间,陈红被抽调到应急病房,参与突发传染病的救治。从那时起,她先后参与了2009年“甲流”等多次应急救治工作。陈红说:“当时经历了很多危重患者的抢救,我意识到,传染病也应该设立重症医学科。现在就医的危重症患者,包括新突发传染病患者,他们都有权获得积极的治疗和垂危时的宝贵求生机会。”

立志加入重症医学后,陈红通过不断进修,逐渐掌握了相关技能。2013年,医院设立重症医学二科时,陈红被任命为该科的科室负责人。这是西南地区首个传染重症科室,她回忆道:“刚开始时确实不容易,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医生和十几个护士,科室是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如今的救治水平比十年前刚成立时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过去可能会被放弃的重症传染病患者,现在都能够重返正常生活。”

陈红笑道:“我常说,我的‘作业’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该让年轻人接着做了。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创建并发展传染重症医学科。接下来,如何让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把这个科室建设得更好、更上一层楼,这是我更为关注的。”

0 阅读:8

封面新闻

简介:封面新闻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互联网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