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3时30分,夜阑星疏。长沙城区的人潮慢慢散去,而在京广高铁浏阳河隧道中段斜井处,张继钊和2名工友们正认真地清点着工具,为接下来的“地下工作”做着准备。
32岁的张继钊,是广铁集团长沙电务段长沙南高铁通信车间长沙南通信工区的工长,与工区13名工友守护着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7个车站机房、33个通信基站、26个直放站、8个隧道等129公里线路的通信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在浏阳河隧道作业。
浏阳河隧道为客运专线双线,全长10.11公里,是国内第一条同时穿越城市、河流和高速公路群的铁路隧道,最深处距离地面达到70米。
“高铁穿行隧道的时间大约2分钟,而我们完成隧道的通信设备检修却需要2天。零点以后,我们要利用5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徒步完成5公里范围内的通信设备检修。”张继钊说,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技能、较好的体能储备,缺一不可。
0时10分,无线电台传来出发指令,张继钊再次检查装备,顶着头灯出发了。隧道门打开的瞬间,眼前突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四周也静悄悄的,整个空间弥漫着沉寂的气息。
“大家把头灯开到最亮,注意脚下安全。”工友们还在愣神的时候,张继钊已经大步向前走去,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稀疏平常。
“刚开始走隧道的时候很害怕,这里除了我们的脚步声,就是大伙的呼吸声,黑灯瞎火的,连方向感都没有。后来走得多了,也就习惯了,特别是跟着头灯的光亮走,感觉自己就像‘追光者’一样。”张继钊说。
2014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张继钊被分配到现在的工区,成为一名高铁通信工。10年来,在这个隧道里,他和工友们穿行500多次、步行里程达6000多公里、巡检设备2万多次……
“这个是铁路专网漏缆,主要用于高铁和地面设备的无线传输。隧道有多长,它就得铺多长,最终实现隧道信号全覆盖。”张继钊说。朝着头灯光亮看去,在隧道的墙壁上,3根漏缆依次排列,如一条条黑色的长龙,向两端无限延伸,看不到尽头。而每一根漏缆旁每隔1米处有一个漏缆吊夹,这就是主要巡检的内容之一。
“高铁飞驰而过会形成风压,容易造成漏缆吊夹发生细微的变化,一旦发生脱落,漏缆就会摇晃,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张继钊说,今年是京广高铁武广段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的第一个暑运,对设备的考验加大,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发现隐患必须及时排除。
除了漏缆吊夹,直放站通信设备检测、洞室门防松脱检查、通信光缆检查等作业内容一个都不能少,5个小时的检修时间显得不是那么充裕。
4时20分,张继钊招呼工友们席地而坐,稍事休息,此时大伙的微信步数都超过了1万多步,每个人的脸颊都布满了汗珠,黄色的工作服早已湿透。
“虽然不用承受太阳的炙烤,但是潮湿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运动量以及地表释放的热量,仿佛就像在蒸‘桑拿’。”工友钟浩然说。
“我曾遇到一束光在前方……我们要扛过多少孤单晚上,才能将阑珊点亮。”闲暇之余,工友们哼唱起了这首歌。他们说,头顶的这束光既是无数个夜晚检修作业的陪伴,也是确保灯火阑珊时万家团圆的殷切希望。
4时50分,晨曦的微光在隧道口慢慢浮现,张继钊和工友们也即将结束当天的作业,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疲惫之色,但目光依然是坚毅。
“只要旅客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回程的汽车上,透过车窗,看着长沙南站的第一趟高铁慢慢驶离,张继钊轻轻地说道。
潇湘晨报记者黎棠通讯员游智宇阳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