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风虽眠,画未了!探访位于梅州的林风眠故居及纪念馆

羊城派 2024-08-21 15:52:27

立秋已过,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早晚的风也带了些凉意,仕女图、小鸟图……一幅幅风格显著的墙绘告诉世人,这里走出了一位享誉世界画坛的艺术巨匠林风眠。

敦裕居古朴而自然

沿着平整的道路走进村里,可见一座坐南朝北,灰瓦白墙的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的客家传统民居,前拥半月形池塘,后枕老虎岩顶山,这便是林风眠青少年时期居住的故居——敦裕居。

敦裕居始建于清代,主体建筑为平房夯筑的土木石结构,天井地板以鹅卵石砌筑铺就而成,门楣上“敦裕居”三字为林风眠的父亲林伯恩所书,大门对联写着“敦崇礼义,裕荫裔孙”,整体风格古朴而自然。

走进林风眠居住过的房间,书桌、衣柜、挂着蚊帐的传统木床仿佛都在讲述林风眠的少年故事。那时候,他还是出生于贫穷石匠家庭的林凤鸣,他爱看祖父凿刻石碑,受父命临摹《芥子园画传》,种下了艺术创作的种子。步入中学时代,他的习作常受老师称赞,梁伯聪认为他画得比自己好,常给他打120分。19岁那年,这位客家少年离家西行留学,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然而林风眠对家乡始终怀有深深的惦念,他笔下的故乡是“片片浮云处处诗”,他对艺术的追求源于“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他的侄女林素玲也说“家里大大小小的困难,他都尽心尽力地帮忙”。

纪念馆极具艺术感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风眠故居的后面新建了一座极具艺术感的建筑——林风眠纪念馆。迈步入馆,右侧是一长排的阶梯,顺着台阶往上走,便能看到一大片池塘。“池塘是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要素之一,抬眼望去,那边的庭院带有杭州园林的设计风格,映照了林风眠在杭州的岁月;加上林风眠曾留学西洋,二楼便叠加了现代西式设计。”林风眠纪念馆工作人员赖梅君告诉记者,该纪念馆的设计巧妙融合了林风眠的人生轨迹,是全国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风眠生平、艺术成就与贡献的专题纪念馆。

沿池塘漫步,黑色瓦片覆盖廊顶,两侧整齐划一的细柱不仅起到支撑作用,更构成一个个长方形“画框”,将整个村落的美景尽收眼底。

进入展馆,林风眠的雕像与吴冠中的评价映入眼帘,吴冠中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极高:“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由此也可看出林风眠的艺术主张——调和东西。

1919年,林风眠与林文铮、蔡和森等人一同乘坐轮船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先后进入蒂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西方艺术,后受邀游学德国,游学期间,改名林风眠,意为“凭风而眠”。

在国外的求学岁月中,林风眠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西洋画法,更深刻体会到东西方艺术在语言与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开始大胆尝试东西调和的路线,提出把东方传统艺术与西方新风格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学成归国后,林风眠又将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带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批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杰出艺术家。

展馆内,穿过国立艺术院建校之初,林风眠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便看到四个大字——“为艺术战”,这是林风眠艺术精神的写照,而旁边便是曲折的台阶,暗喻他曲折的人生。祖父疼爱却失去母亲、名满天下却半生流离、视画如命却两度失画……但他从未被击垮,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让他在晚年重拾画笔,积极参与艺术交流活动,努力推动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该纪念馆不仅有专门的屏幕循环播放林风眠的经典画作,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其艺术魅力;还设置了多媒体互动设备,供参观者深入了解林风眠的生平事迹与艺术成就;并且设置了视频展厅,播放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让参观者更真切地感受林风眠的艺术精神。

夕阳渐渐西沉,洒落余晖照亮纪念馆,林风眠的经典画作被制作成明信片和大小不一的复制品在馆内的纪念品店售卖,林风眠的艺术之魂也如不灭的星辰,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扬下散发光芒。

文|记者丘锐妮实习生谢瑶黄思雅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