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广州琶洲,将调节琶洲地区产业、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在南区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新一批高品质住宅,以缓解琶洲地区存量住房不足的压力。
8月20日,《海珠区新滘东路北侧储备地块(AH0902、、AHO904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经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南都记者获悉,该项目地块就位于琶洲南区核心片区,用地面积14公顷,相当于19.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紧邻规划地铁23号线站点,区位条件优越。通过打造“面向未来、生态宜居的创新街区”,实现产业集约化、居住近邻化,让琶洲经济开发区内外功能协调互补。
项目城市设计空间形态效果图。
调节产居用地比例
加大住房市场供应力度
琶洲是千年“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之一,“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对外通商唯一口岸,中国外贸第一促进平台“广交会”举办地。
近年来,伴随海珠区发展重心向东中部转移、试验区产业建设加速,琶洲地区人才流入趋势明显,人口结构趋向年轻化、优质化,现状就业人口约22万,就业居住同区率17%,职住失衡现象较为突出,预计未来就业人口达80万。但目前,海珠区住房结构总体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西部以商品住房为主,中东部以城中村住房为主,琶洲地区存量住房有限。
与此同时,琶洲地区的产业、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存在一定差距。据统计,近10年来,琶洲的土地供应以产业用地为主,供应商业商务用地48块,集中于琶洲西区、中二区,尚有整备中或可出让商业商务用地59块,现状建成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较高,存在供给过剩风险。而供应居住用地仅5块,暂无可新出让居住用地。因此,在该片区加大住房市场供应力度十分必要。
琶洲南区位于黄埔涌以南,河涌对岸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会展中心,南邻海珠湿地。本次规划范围位于琶洲南区核心片区,用地面积为42.2公顷,分为会展东路东侧、西侧两个组团,其中会展东路西侧组团增加居住、商业服务功能,加强产业与综合服务的融合度,东侧组团延续居住社区功能,整体形成产业、商业公服、居住的近邻化布局。总体规划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CBD地区的规划建设经验,调节琶洲产业、居住用地供应比例,促进功能复合、产城融合。
而提请本次规委会审议的是会展东路西侧组团,用地面积14公顷,紧邻规划23号线站点,区位条件优越,土地价值潜力高。东侧组团需结合赤沙变电站搬迁及高压线下地实施方案提出用地概念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广州洲经济开发区,实行现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根据要求,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以产业用地为主,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禁商业房地产开发。
结合琶洲各分区规划定位及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政策规定,经开区内强调数字经济集聚发展,以产业用地为主,经开区外强化产业综合服务定位,增加居住、商业、公服功能,经开区内外错位互补、协调发展。本次规委会指出,本次规划范围大部分位于经开区范围外,是深化片区创新融合拓展区定位、推动经开区产业核心组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用公建化立面设计高品质住宅
打造景观型街道和生活型街道
延续琶洲南区“创新融合拓展区”的功能定位,本次项目规划将聚焦数字创新产业发展及高品质配套,增加居住、商业、文化及公服设施等综合服务功能,促进黄埔涌两岸功能联系互补,推进琶洲地区整体产城融合,构建多元业态融合的创新活力区。
项目规划维持片区公共开敞的空间骨架格局不变,北侧临黄埔涌强化紧凑型商贸总部街区,中部延续大开大合、疏朗有致的空间形态,南侧临湿地形成园林式内庭院围合初创街区,进一步加强用地功能混合布局。
同时,落实片区“多首层立体街区、标志性商业街、舒适慢行游径”的活力交往空间,打造富有公园特色的景观型街道和生活型街道,提升片区慢行体验和街区活力。
对于住宅用地稀缺的琶洲片区而言,未来会打造什么模样的高品质住宅备受关注。项目控规方案指出,片区内的高品质住宅拟采用公建化立面设计,协调高层住宅与商办塔楼的建筑体量关系,保证沿中心公园界面的公共属性。同时,对住宅的内凹阳台、裙楼、临街公共界面等要素进行管控,营造尺度宜人、步行连续的公共界面。
此外,通过对塔楼及裙房建筑屋顶一体化、有序化、绿色化的设计,将实现绿色屋顶生态功能价值,释放屋顶公共活动空间,塑造绿色、鲜活、立体的城市第五立面,高标准打造重点地区高品质城市风貌。
生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将有明显提升。方案提出,要提升产业、居住社区环境品质,提高片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人群的需求,构建开放共享、宜居宜业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统筹考虑规划范围公服设施需求,规划居住人口0.9万人,结合地块功能布局和设施服务半径配置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56处共8.8万平方米。规划36班九年制学校1处,可满足居住人口初中、小学学位需求。
本次规划结合产业发展、人口流向、市场供求,深化琶洲片区创新融合拓展区定位,加大高品质住宅市场供应,促进经开区内外产业、居住功能互补,将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创新人才,提升琶洲地区长远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