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草根力量|南山梨农的夏天:摘下一万六千个梨子

齐鲁晚报 2024-08-21 17:56:16

8月5日下午,日暮西山,济南仲宫街道稻池村的后山上,采摘果实的村民多了起来。半山坡的便道上,65岁的付文春与老伴一前一后、推着手推车缓缓进山。生于斯长于斯,付文春与水果已经打了四十多年交道。仅在这个夏天,他就已摘一万六千个梨子。

两个人一片林

半山小道送出五百斤梨

下午4时,付文春到达了自家果地,一处位于半山坡的土地上种满了梨树,树枝上挂的梨子摇摇欲坠。今年的果子长得格外快,一茬茬地成熟,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这段时间天气比较热,入伏后果子慢慢成熟,再热也得来。”付文春摘下一个梨,品尝一口后连连称赞。“甜度和水分都达到了,可以采摘发货了。”

稻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付希川说,和土地打交道,在土地上寻生计的人最懂得适应四时气候。在夏天,村民们的劳作时间发生了变化,上山采摘水果多选在一大早或下午四点之后,避开最炎热的时间段。

虽然阳光照射没有那么强了,但果林中依然闷热,“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大树底下好乘凉’。”付文春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后,指了指果树上方,此时依然有阳光“溜”进果林。

“果树不够大,不够密,现在温度还在30度左右,散热没有吸热快。”付文春想敞开上衣的扣子,但看有到访的客人,短暂纠结后只敞开了一半。“农活就是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没那么多讲究。”

“老话说‘夏收不忙,秋冬无粮’。”付文春进了果林后没有过多言语,从果树旁找到之前存放的工具就开始干活。一个梯子、一个钩子,就是付文春采摘的全部装备。“不用花里胡哨,实用就行,都是我自己做的。”踩在梯子上,付文春熟练地将梨子从树上取下,树下的老伴将摘下的果子快速放到筐中,并默数数量。

不多时,付文春就摘了满满一筐梨子,下了梯子后,付文春又紧接着跑到另一个树旁,重复刚才的动作。途中,付文春老伴拉了他一把,示意先擦擦汗。

“上山后一般不休息,早弄完早回去发货。”采摘梨子对付文春来说轻车熟路,每次上山,他都能带下去五六百斤梨。

摘完第二棵树后,付文春上衣已经湿透,豆大的汗珠浮现在脸上。“天天洗衣服,每天都会湿透,干完活,脖子上的毛巾都能挤出水。”

摸着石头过河

做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下午5时,忙碌了一小时,付文春清点了下“战果”。“今天的任务完成,还剩下一些,再长长,熟得差不多再来摘。”付文春现在摘果子不像从前,客源固定,有充足的销售渠道,一般是有订单后才会采摘。“下了单后,当天就能摘出来,然后发货。”

看着半山坡上的果树,付文春回想起了四十年前转型种果树的事。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最早靠着耕地吃饭。”付文春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在种地,但南山的自然条件与其他区县不同,山多耕地少,靠耕地很难致富。

“好多人想着出去打工,当时就想着不要离家太远,毕竟结了婚有了孩子,去市区当时交通也不方便。”付文春印象里,在他纠结的时候,稻池村决定大面积种植果树,栽种苹果。

南山缺少耕地,但水土适合水果生长。在不少村民记忆中,稻池村上世纪曾经栽种过泰山小白梨,还曾销售到国外。“将土地效能发挥到最大,村民也就不用出去务工了。”想到这,付文春决定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了稻池村最早种植苹果的人。“第一次种没有经验。”用付文春的话,那时候村里“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苹果种成功。

说到这里,付文春露出自豪的神色。“种植苹果成功了,从此市场上有了我们稻池村的苹果。”付文春说,从那起,他就不再种地,开始专门弄果树;几年后,稻池村的水果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在外务工的人也回到村里。“一亩园十亩田,种水果后,时间自由了,腰包也鼓起来了。”

一棵树一代人

一夏天摘一万六千个梨

忙碌过后,付文春蹲坐在一旁的水井边。“再后来,水果种类也多了不少。”付文春说,15年前,村里引进了一种新品种梨——新梨七号,这种梨水分多、甜度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新品种就是新希望。”谈起村民栽种新水果的场景,付文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付文春家里共有两亩地种梨,收成好的时候,一年产个七八千斤不成问题。“两个梨子一斤重,一个夏天能摘一万六千多个梨。”

如今的稻池村,除了梨、苹果,还栽种了桃子、葡萄。村里仅梨一年就能产30万斤,所有水果加起来,年产量能达到300万斤。

在山上短暂休息后,付文春走到一棵梨树下,用手拍了拍树干,就像是拍一位“老伙计”的肩膀。“这是我种下的第一棵梨树,已经15年了。”付文春说,这棵树为家里结果15年,现在依然在生长,他很感谢这些果树,靠着它们,他撑起了一个家。“一棵树一代人,就算有一天我干不动了,这些梨树还会在这。”

下午5时20分,付文春将水果放到手推车上,固定好后开始推车下山,老伴则在前面为他引路。与来时一样,一人宽的半山腰便道上,两位老人一前一后走着,他们的脸上多了丰收带来的喜悦。

“我们现在不愁销售,除了济南本地,我们还有五湖四海的客商。”付文春的老主顾有不少是大批发商,济南周边和邻省的都有,他们将稻池村的水果销往全国各地。物流的畅通,也为付文春在内的很多村民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他家的梨最远能销售到广东。

深夜山路堵起车

水果“家里产家门口卖”

下午6时,付文春下山后,直奔村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这处交易市场原本是村里为方便村民盖的,没承想一下子火了,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付希川此时来到交易中心外,盘算着今晚又有多少客商过来。

“稻池村农产品交易中心2013年创建,发展了十年,已经从村里的交易市场变成整个南山的交易市场。”付希川在和一位第一次前来拉货的车主交流时,向他介绍了村里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情况。

“稻池村农产品交易中心规模不大,但很热闹。”付希川说,到了晚上10点后,南山一片寂静,但交易市场却灯火通明。白天采摘,深夜在交易中心进行售卖,已经成了稻池村村民的夏季生活常态。

“交易一般从晚上10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结束。”付希川介绍,现在稻池村交易市场已经从本村辐射到仲宫街道,以及西营、高而等地,“市场不收取费用,供大家免费使用。”

“谁能想得到,半夜的时候,市场外的公路上竟然能堵车。”付希川说,交易市场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售卖地点,也吸引来各地客商。“南山水果的名气在增大,我们的市场也越来越忙。”

晚上7时20分,天逐渐黑了下来,付希川顺着公路的灯光向远山望去。成片的梨树硕果累累,是村民们一年的生计,也是致富的契机。在山上,稻池村新引进的葡萄也快熟了,作为试验品种,它们将给村子带来新的希望。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于泊升实习生郑昭言魏子尧)

0 阅读:12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