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发布会群访:更强的硬件、更开放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安卓中国 2024-08-21 22:53:50

8月20日,PICO在北京发布了旗下的MR混合现实一体机PICO4Ultra,PICO4Ultra获得了一系列升级,在性能配置上升级至第二代骁龙XR2平台,GPU性能提升至2.5倍,AI性能提升至8倍,摄像头、传感器方案也有提升,带来了更好的彩色透视体验,并搭载一系列的新功能:如全景工作台、支持全链路的空间视频拍摄剪辑分享、兼容安卓生态等。除此以外还发布了PICO体感追踪器,为用户带来更沉浸的全身MR体验。

在发布会后,我们也有幸参与了PICO的群访,会议上PICO的产品OS负责人马杰思、应用商店负责人姚帅、产品经理胡熙坤以及体感设备负责人唐贞就PICO4Ultra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现了PICO长期主义策略,朝着更通用场景前进。(访谈内容有精简)

产品的变化:更好的手柄与眩晕改善,取消不常用的手眼追踪功能

问:这次的手柄似乎有很大变化,外面的红外环取消了,换成了新的定位方式。这种定位方式是什么?对手柄的续航有影响吗?

胡熙坤:去年我们这个手柄已经开始推出了。最早我们的研发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讲了原理上的变化。我们采用了一个多模态算法,同时追踪手柄内的红外灯和手的位置,从而去掉了灯环。过去灯环的面积很大,是为了作为视觉识别的符号。现在我们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了这个视觉符号的需求。

PICO4Ultra全新无灯环设计手柄

问:关于舒适度方面,发布会上提到通过硬件平衡来提升佩戴的舒适度。舒适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眩晕感。现在加入了生产力方面的功能,日常佩戴时间会进一步延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长时间佩戴后的眩晕问题?

马杰思:长期来看,我们非常重视佩戴的舒适感,这是持续使用XR设备的关键因素。我们会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这些方面的体验。就PICO4Ultra而言,我们在整体眩晕感受上做了优化。主要有几个方面:基础显示的清晰度有所提升;用户的使用场景有所变化。在视频透视模式下,因为用户看到的是真实环境,这样的情况下不太容易产生眩晕感。除此之外,摄像头、计算处理和屏幕延迟等方面也做了优化,尤其是今天发布会上强调的视频透视帧对齐技术,使摄像头和显示画面更加同步。这些优化最终使得眩晕感有所降低。坦白说,确实还有一部分用户在使用时会感到不适,这主要涉及人机工学的问题,不论是哪家品牌的设备,目前仍存在一定的比例问题。解决方案大致分为四个方向:提升显示清晰度、优化用户场景、缩短延迟、以及确保内部多个感知和显示器件协同工作。

姚帅:在软件支持方面,我们积累了PICO4整机的经验。在MR方向外,用户在VR中的使用也较为广泛。在此过程中,我们与开发者合作,对常用应用的帧率和舒适度进行了优化。在PICO视频平台上,我们也对特定的视频做出了提示,如果视频容易引起眩晕,我们会给出相关提醒,并进行调整。这是一个持续两年的项目,我们一直在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并将在未来继续优化。

唐贞:我们内部将舒适度作为一个非常高优先级的项目,眩晕问题是其中一个重点。在PICO视频中,我们发现主播在开播时摄像头过近会给用户造成压迫感,因此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并为主播提供了建议。到现在,PICO视频的直播舒适度相比之前提升了很多。并不是每一个应用都会引发眩晕,眩晕感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场景,我们会逐步突破这些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将持续进行改进。

PICO4Ultra带来了72Hz刷新率的低畸变彩色透视

问:之前PICO4Pro版本增加了眼动+面部追踪功能,而这次的新版本取消了这个功能。其他厂商在加强手眼追踪,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取消?

胡熙坤:在PICO4Pro上,我们有20多款应用支持眼动+面部追踪,但实践发现这类功能对用户的实际使用频率不高。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这个功能目前并未成为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取消了这项功能,以优化硬件配置和成本。同时,我们也在继续观察市场的反馈,未来可能会重新考虑这些功能。

更开放的内容生态,更极致的性能优化

问:PICO今年在开发者内容生态方面也做了很多开放,这对于开发者、用户和市场有何影响?有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姚帅:我们开放的时间实际上更早,比其他头部厂商更早,只是我们默默地开放了一部分。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有三四款自主上传的应用登上了我们的新品榜,效果不错。目前我不能透露具体数字,但从国内开发者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种开放模式反应非常好。在非中国地区的开发者中,部分自主上传的应用也有不错的表现。总体来说,这种逐步开放的策略收到了积极的反馈,前景非常乐观。

PICO进入全新开放生态阶段

问:现在很多产品的UI和系统功能都在向APP靠拢。但是从XRGen2,不管是芯片性能还是无感知定位的实现上,我们(PICO4Ultra)没有加协处理器,也实现了多窗口功能。PICO4Ultra能开20个窗口,在现有的芯片性能下是怎么实现的?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马杰思:在现有的算力下,确实需要在某些功能上做取舍。我们想优先保证几个方面,首先是窗口的清晰度和数量。为这20个窗口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你也可以看到某头部产品只能打开6个,我们做了很多优化。全景屏工作台的出现对产品使用场景带来了很大变化。其次,我们在VST的体验上也做了优化,VST的各项参数都比较高,比如800万像素,是其他头部产品的两倍。此外,我们在Day1的OTA上线时会对齐屏幕的帧率,以尽可能减少撕裂现象。从软件技术的角度来看,VST可以做得更好,但目前的算力平台确实有限,我们在其中做了一些取舍。

PICO4Ultra支持打开20个应用窗口

问:具体在哪些方面做了优化?

胡熙坤:我们为此重新设计了一个风扇散热系统。硬件团队在高性能场景下重新设计了内部结构。软件团队也做了很多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在高功耗情况下如何保证应用性能正常运行。尤其是兼容到安卓生态之后,很多安卓应用的工作逻辑差别比较大,有的是流媒体,有的是高GPU,个别应用要做一些专门的动作,确保在多窗口模式下应用能保持较好的品质。

问:20个窗口的平均帧率是多少?

马杰思:现在我们平均帧率让用户可以选择。在VR模式下可以达到90帧,而在MR模式下会切换到72帧。我们优先让应用掉帧,而不是VR掉帧,因为VR掉帧会导致眩晕。应用如果实在承受不住,就会冻结,直到用户重新激活。

PICO4Ultra使用环形多任务空间

问:苹果做了多窗口堆叠,咱们做的是一个环形的方式,为什么咱们不做堆叠的呢?

马杰思:你问得很专业。我觉得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方面,PICO4Ultra还是PICO4系列的产品,还是延续原来的设计,一次只能开一个。但是UI结构比较容易升级成环型的圆柱体多任务空间。它某种程度还是延续了PICO4的设计,这是基于PICO4的设计思路。第二个方面,我们发现,在生产力场景下,用户更倾向于固定窗口在环形区域内,这样管理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堆叠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它与环形设计各有优劣,取决于用户需求。

PICO选择长期主义策略持续投入,朝更通用的场景前进

问:此次发布会我们弱化了娱乐场景,强调了更多通用使用场景,比如工具属性和生产力场景。是否意味着PICO未来的产品定位将从娱乐设备向通用设备转变?对后续产品规划会有什么影响?

马杰思:并不能说我们弱化了游戏体验。实际上,PICO4Ultra在游戏体验上相比PICO4有了提升,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功能,使产品更加全面。早期做VR的想法并不是为了做游戏机,而是将XR、VR视为计算平台。在当时的技术限制下,游戏作为主要使用场景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好的选择。现在随着芯片的增强,各类传感器和软件的成熟,技术的发展使得设备能够从娱乐场景走向更通用的场景,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PICO4Ultra软硬件都得到提升

问:那么未来的产品会不会向更通用的设备发展?

马杰思:长期来看是的,XR肯定是朝着计算平台方向发展的。

问:PICO4Ultra在硬件方面只增加了主芯片组、Wi-Fi7的基带芯片、12GBLPDDR5内存、45w的快充、iToF和2颗SonyMIX616。为什么定价超过4000元?这个价格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消费电子产品的平均毛利润水平。作为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消费电子产品品类,为什么定这个价格?

胡熙坤:你提到消费电子产品的常见利润率,我相信有其他机构会拆解,我们回头可以看看实际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内部不能透露具体的成本细节。从你的角度看,外部变化似乎不大,但核心在于我们在沿用PICO4设计的基础上,对内部做了大量调整。举个例子,为了驱动芯片的GPU,我们对散热系统进行了重大改动。简单来说,内部的很多重新设计和器件的升级带来了成本的大幅提升。

从定价角度看,我们认为消费者获得的价值足以支撑这个价格。我们认为这一代产品不仅提升了游戏生态,还扩展了更多通用任务的场景,用户体验上是升维的。我也很期待结束后能看到更多消费者的反馈,了解这个定价的接受度。我们自问,产品带来的价值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PICO4Ultra定价为4299元起

问:我们认为硬件补贴长期来看肯定有问题。但一下子从补贴到较高的毛利润率,这个跨度太大了。

马杰思:XR领域显然不会像明年就是“元年”那样快速成熟。它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技术方向,才有可能逐步走向大众消费领域。我们目前的整体策略是以长期主义、可持续投入的角度去推进XR。我们将其视为一个长期耕耘的方向。

你也看到了,我们的投入是持续而且巨大的。如果不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发布今天展示的这么多内容,还有大量未发布的内容。这表明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可持续且大量投入的项目,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思路。过去行业中的一些不健康补贴方式,并不符合长期主义的原则。长期主义是基于技术迭代的客观状态。因此,我们的方法更符合长期发展的需求,采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投入。

(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