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沙埋古都藏着哪些谜团?“草原天路”寻访许倬云笔下元中都

封面新闻 2024-08-22 23:49:15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

即便坐在轮椅上,许倬云的右手也支着一根金属拐杖,身后还有人蹲着拉住轮椅,恐怕他从微倾的土坡滑落。轮椅之上,他尽力左倾着身子,仔细打量眼前的发掘坑,仿佛怕错过某件即将重见天日的遗存……

这是2024年8月,封面新闻记者在河北省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的一张历史照片中发现的一幕。照片的时间,定格在2000年6月20日。彼时,70岁的许倬云已是海内外公认的卓有建树的史学家,但关于消失了数百年的元中都,他依然缺少实证。

01

“沙埋”之下

在后来一篇名为《元中都考古怀今》的文章中,这位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中年定居美国的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披露了这张照片的背后细节——

“在张北县坝上,参观元代中都遗址的发掘工作。发掘主持人任亚珊先生推着我的轮椅,指点各处发掘情形。在同人将轮椅抬到一处新开的发掘坑上时,不到十分钟,目睹一件螭首出土。”

“我的历史研究工作离不开考古。这一次亲见古代文物由泥沙中渐渐呈现。工作人员见告,今年自春初开掘,这是第一次有大件出土。他们认为我的运气不错。我也觉得,能目睹古文物的重现的确是难得的运气……”

那一晚,许倬云投宿张北草原的度假村,见到了大大小小的蒙古包,也亲历了彼此酬酢、放怀高歌。情之所至,他自谦为元中都遗址“杜撰”一曲,这便是后来被史学爱好者熟知的《中都令》。

他写道:“遥想大汗当年,坝上牛羊无数,名王鞭梢南指,鸣镝劈空,胡马骄嘶,汉家长城难阻。”

他叹道:“七百年沙埋,名都今日出土,考古学家手中,一铲铲开兴亡,一刷刷落沧桑,角楼夕阳,螭首眼底,看尽多少起伏荣枯,俱往矣,草原满目,青青如故。”

他举杯道:“健儿长歌,斟白酒三杯,一杯敬天,一杯酹地……”

二十四年过去,许倬云已94岁高龄。这位“生而残疾”的史学家,早已囊括“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等学界难以企及的荣誉。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历史,再过六年,便将亲历百年风云。身边人形容他——老同学只剩三人,恐怕很快,连打电话叙旧的人都没有了。

而关于元中都,许倬云记在了笔下,写在了书中,吟在了诗里。关于这座遗址,他还曾记述一则传说——此地俗称“白城子”,遗址范围内没有民居。据说,曾打算住在城围子内的百姓,夜间常闻马蹄声,白日也偶见蜃楼幻象,于是长久废弃……

02

“天路”之上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

如今,在张北县南山东路和察哈尔大街交界处,早已建起了据说与“白城子”颜色相近的元中都博物馆。它不仅是我国首个蒙元历史专题性博物馆,也是首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记者探访的2024年8月,即便遭遇大雨,也依然有自驾“草原天路”的游客前来“打卡”。数据显示,仅今年7月,来自京津地区的车就超过20万辆。

这一幕,应该是二十四年前探访张北的许倬云不曾想到的。毕竟他到访那年,“京张高速”才开建两年,“京张高铁”更是多少人不曾预见。那一年,中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只有1.6万公里。而202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7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或许,许多到访“草原天路”的游客、亲临元中都遗址的国人并未想过,他们之所以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正受益于我国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

“当前,农村公路已超过460万公里。道路通则百业兴,一条条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真正激活了农村的人、货物、思想的流动。”这段话,来自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

8月20日,在“最美自驾精品路线”主题推选河北站宣传活动期间,他不无感触地说,“路通了,农产品可以进城了,城里的东西可以来农村了。路通了,农村人可以出去打工了,城里人可以来农村游玩,吃农家饭了。路通了,外面的信息、思想进来了,大山里的孩子,眼神比以前都活泛了……”

“来‘草原天路’,一半为了寻古,一半为了探今。”来自北京的李洁说,自驾这条距京城两百多公里的“最有诗意的路”,谋划已久。

而关于元中都,许多人并不知道许倬云,甚至也不知道发现它的尹自先。

03

“馆藏”之中

四十二年前的1982年2月22日,正是尹自先首度发表文章,认定了“‘白城子’为元中都遗址”。

这位被誉为“发现元中都第一人”的本土学者,比许倬云小18岁,但遗憾的是,8个月前的2023年12月7日凌晨,75岁的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关于这个撰写了《元代中都白城子》等多部著作的老人,媒体曾记录下他的最后时光——2023年11月底,尹自先再也走不动了。那个骑着“二八自行车”去探访元中都、元上都的张北汉子,被疾病困在床上,还屡次挣扎着,想把手头的资料再整理整理……

尹自先去世后,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殿光写过一篇纪念文章,其中提到——时任张北一中教师的尹自先,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爱好,骑自行车前往“白城子”考察……

尹自先的儿子尹克维也曾回忆——一到周末或寒暑假,父亲便推着自行车走了。后车架一边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母亲做的干粮、咸菜和一个旧水壶。

张北县城距“白城子”十余公里,尹自先生前曾向学生提起,有一个冬日,他骑车掉进了雪沟,脱险后的他找来铁锹,才终于把自行车刨出来。

在亲人的记忆里,尹自先最远一次“骑车考察”,是从张北骑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那是他发表轰动考古界的《元代中都白城子》之后,他急切想厘清元代都城的建制与沿革。

四十多年过去,现在很难想象1983年的那个酷暑,驮着干粮、咸菜、水壶的尹自先是如何穿越200多公里,最终从元中都到元上都的?知道的是,经历长路颠簸的他,大腿被磨破,臀部都不敢落座……

元中都博物馆,一篇创作于1987年、名为《白城子说》的文章,也见证了那次“上都之行”的艰难。文中,尹自先论证了为何“白城子”被错认为“北羊城遗址”,阐述了为何“白城子”就是元中都遗址。

博物馆中,还存有一张拍摄于1997年的尹自先照片,那时的他还不到五十岁。虽是一张黑白照片,但镜头中这位“和历史较真的人”,笑容灿烂,如沐春光。

正是这一年,北京和河北的专家认定,“白城子”就是元中都遗址。第二年,元中都遗址开启考古发掘。两年后的2000年,国家文物局将其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这个被尘封近七百年的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几年,或许是尹自先最快乐也最自豪的时光。

04

“重现”之后

因为尹自先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尘封于尘土的元中都终于重见天日。因为许倬云等史学家的宣介,遗落于历史的元中都逐渐蜚声世界。

虽然尚有谜团待解,但关于它的故事,已可大致还原如下——

元中都,与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齐名,是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其倡建者,是夺取皇位的元武宗海山。

它始建于1307年7月。次年7月,宫城建毕,后加建宫城角楼、皇城及郭城。有内、中、外三重,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当年此地,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肥美草原,更是南连中原,北通漠北的交通要道及军事重镇。

1311年正月,30岁的武宗猝逝,其弟仁宗继位。因对兄长劳民伤财建中都不满,继位不久便“罢城中都”,作为都城仅三年的中都从此成为行宫。史载,后任的英宗、泰宗、文宗、顺帝等皆曾造访。直到1358年,存世50年的中都被“红巾军”烧毁。

现存遗址呈“回”字型,宫城城垣,地上残高3—4米。皇城城垣,呈土垅状,残高约1米。宫城内,露于地面的27处建筑遗址保存较好。经考古发掘,大批石、陶、铁、木及玉雕、砖雕和铜、铁、骨器得以出土。其中,汉白玉角部螭首,雕工精绝,前殿东步道南侧砖雕象眼,堪称瑰宝……

时间,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真相。但时间,也永远不会回头。

晚年的尹自先罹患重症,最令他欣慰的事情之一,是2019年长达323.9公里的“草原天路”全线贯通,前来探寻元中都历史的游客日益增多。

也是2019年,“一生都在寻根”的他出版《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新书问世的那个12月,正值他71岁生日。四年后,这位元中都发现者与世长辞。他走的那个月,也正值他的生日。

如今的“草原天路”之上,许多读到他文字的人都选择相信——他找回了历史,历史也会记住他。

后记

采访期间,夜宿张北,窗外大雨如注。偶然读到《河北日报》记者白云的一段文字——

“如果没有到过元中都遗址,元中都就只是字面上的一处遗迹。只有站在元中都遗址上,吹着张北的风,踩着坝上的土,轻抚着土城墙,看尽这宏大的回字形古都,才能体会到许倬云留下的《中都令》:七百年沙埋,名都今出土。”

背景

“草原天路”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结合处、阴山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处。2011年,部分建成通车。2019年,323.9公里全线贯通,其中张北段149.5公里。因起伏于群山之巅,似与蓝天相接,故名“草原天路”。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19年度我家门口那条路——最有诗意的路”。

0 阅读:19

封面新闻

简介:封面新闻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互联网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