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三位一体”淬剑魂法治“三进”尚和融

金台资讯 2024-08-23 17:26:54

敦化市司法局按照吉林司法人“淬魂铸诚、崇法明德、尚和善融、格物致公”十六字价值观总体要求,针对敦化市民主街道党工委积极打造模范法治街道建设愿景,指派司法所和局机关干部全力助推法治“三进”(机关、社区和楼院)工作,将法治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融人现代化治理的各项工作中,聚焦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聚力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不断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法治进机关,强化法治意识

注重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和法治培训活动,让机关工作人员了解掌握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法治建设有序推进。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市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科长和司法所所长为副组长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完善了街道法治建设领导机制,将普法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议程,明确工作职责,压实街道负责人法治建设责任。每年年初订立法治宣传工作计划,列明年度法治宣传工作要点,按法治宣传形势组织全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并完善法治宣传工作例会等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法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法治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还建立了法治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将法治建设纳入机关、社区评先选优年度考核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制度是法治建设的基础,街道机关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注重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先后制定了《街道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社区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规范了工作流程和行为标准,并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街道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各科室及社区党员干部结合规章制度认真对标对表,找准突出问题,抓好检视整改。强化监督制约,保障法治建设成效。监督制约是确保法治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注重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接受外部监督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内外合力,确保监督制约措施落到实处,有效保障法治建设成效。

街道党工委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工作,由市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科长、街道司法所所长担任讲师,定期对机关及社区一批素质高、有想法、会服务的党员干部重点围绕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和群众感兴趣、想知道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法律知识展开培训,再由机关干部向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全面推行传帮带制,不断提升基层“法律明白人”业务能力水平,使其能够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同时,定期对“法律明白人”进行法律知识考核,通过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不断夯实巩固业务知识水平,平均分到95分,合格率达百分百。

目前,“法律明白人”面对基层群众中的实际问题,已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定期提升其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等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法治进机关,实现机关事务治理更加法治化、规范化、职能化,机关工作更加高效化、公正化,机关服务更加主动化、创新化,有效维护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推进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法治进社区,推进法治效能

在推进基层治理建设过程中,以法治建设为核心,全面开展法治进社区活动,旨在提升社区法治化水平,为居民创造安全、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开展法治进社区工作中,成立法治宣传工作小队,推出“1+1+N”工作机制,即确定1个工作制度、明确1个工作目标、通过N个方式、渠道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包括举办法治讲座、利用社区图书角、室外宣传栏、法治建设墙绘等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此外,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法律知识。社区还特别注重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法治动态和普法知识,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充分发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联动制,把普法责任进一步细化、实化,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把法理、情理讲清楚,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自觉执行法律裁决,也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主协商等机制,探索实现全过程民主。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能不能加强物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不知道谁家的小狗总随地大小便”“楼上半夜三更的声音特别大”,一场居民议事会上,社区居民争先恐后的诉说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社区充分发挥“民主+法治”的思维,建立了居民议事会制度,每月召开居民议事会,邀请居民、社区党员、网格员以及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等齐聚一堂,围绕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和社区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面对面协商讨论,心贴心解决问题,不断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降低了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同时,社区积极推行社区居务公开制度,对居民群众关心的政务类、事务类、特别事项类等内容公开公示,并对落实上级政策、关爱特殊群体、回应居民重大关切等问题,坚持社区和居委会共同会议研究讨论,定期公布项目进展、财务收支等情况,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健全法治工作制度。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法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参与法治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社区法治工作的整体推进。制定了一系列法治工作制度,包括法治宣传教育制度、矛盾纠纷调解具体办法等,确保法治工作有序开展。为了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走深走实,延伸司法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社区设置法律咨询服务日,定期邀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人士深入基层,下沉社区,通过详解法条、以案释法、普法宣传,为辖区百姓释法明理、答疑解惑,同时对困难家庭、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法律咨询、代理等,以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助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实现法律服务和社区居民“零距离”的接触。

强化矛盾纠纷调解。社区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设立了调解室,并配备了调解员,调解员来自社区的“三官一律”“五老”和“三长”人员(三官一律是指: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三长是指网格长、单元长、楼栋长。五老是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同时以社区能人为轴心设立了“老高说事点”“睦邻议事家园”“老罗调解室”“欣姐调解室”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站点,出现矛盾纠纷时,调解员为居民进行矛盾调解。有了调解室居民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人去做,更加促进了广大居民知法、懂法、遵法、用法。法治进社区,以基层社区为依托,以党建为引领,以诉服为抓手,协同社区、居民、共建组织三方面力量,坚持共治共享原则,建立健全了社区普法体系,推进法治学习宣传教育纵向延伸,营造出社区全方位、立体化的法治氛围,保障居民群众安居乐业,进一步满足社区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法治进楼院,提升法治服务

敦化市司法局结合实际学习和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法治进小区、进楼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

建立调解阵地,提供法治保障,在敦化市巴黎印象小区打造了全市首家且唯一的法治文化主题楼院,并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造,在墙体、宣传栏、单元门口及景观小品上宣传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深化法治氛围,提升居民法治意识。以巴黎印象特色法治楼院为基础,在其他小区内结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等特点,创新阵地宣传手段,打造多样化景观带,社区工作者“一人一区”制,落实维护管理责任和意见收集采纳工作。同时,敦化市司法局充分结合阵地差异性,结合不同场所开展多样式法治宣教工作。

社区联合校园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发挥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作用,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商圈集中区积极营造法治、安全氛围,并加强商户诚信建设,将商户纳入到社区联合市监局成立的“法平”(两重含义:法治促和平、法律的天平)工作队伍,旨在促进商户间互相监督,旨在减少恶性竞争、欺诈消费者等问题。

建立调解员队伍,三官一律进社区。充分发挥驻辖区单位、“双报到”单位、在职党员资源优势,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与居民零距离接触,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公共法律服务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同时,为了配强调解员队伍,社区在每个小区内积极组织号召具有名望、能力及妥善处理矛盾的能人贤人,成立“绣花针”队伍,作为矛盾化解的第一道攻坚队,解决不了的报至社区,社区解决不了的报至街道,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真正做到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构建网格微法庭,快速调处解纠纷。

创新实施“网格+法庭”基层治理模式,通过“矛调小屋”工作室,全程参与网格化调解过程,民主街道司法所所长姚忠华定期到法治楼院进行答疑解惑,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对不能调解成功的案件指导网上立案、网络调解、网络开庭,全面提升司法服务水平。

为了让法治服务真正实现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各网格员通过建立微信群,畅通居民意见反馈渠道,搭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网格居民户数全覆盖,定期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及时发布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及辖区公共设施建设、社区活动等,设计线上议事环节,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共商共治,真正实现“双向奔赴”。法治进楼院,楼院环境明显改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楼院内的卫生状况显著提升;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避免矛盾的升级和扩大化;法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让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播和弘扬,促进邻里间和谐稳定。

敦化市司法局将继续“三位一体”淬炼法治之剑,铸牢法治之魂。继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深入人心,让法治成为街区居民生活底色,成为推动街区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陈敬平)

0 阅读:3